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灾后农业恢复重建
全市共筹集雨雪冰冻灾后农业恢复重建资金1988.8万元,其中上级资金1195万元,市、区县、乡镇资金793.8万元。改种补种面积27.2万亩,其中洋芋5.9万亩、蔬菜17.6万亩。栽果树苗1.1万亩。补栽茶苗0.35万亩。增种大春作物16.1万亩,其中蔬菜4.1万亩、高粱9.2万亩。修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4552个。
(二)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抓粮食高产创建。按照省农业厅“七个一”的要求,开展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市、县财政落实高产创建资金405万元,组织1046名农技干部进村入户,在全市42个乡镇落实大春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面积27.26万亩、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点20个。特别是在泸县境内省道219线、万得公路沿线和合江县泸合路、佛九路沿线打造水稻超高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百里长廊”,做到核心示范区良种100%、水稻旱育秧90%以上、水稻强化栽培95%以上。
2.抓高粱产业化运作。重点抓20万亩高粱基地建设。我市把发展高粱产业作为助推酒业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通过狠抓规划、种子、面积、政策、技术、订单等的落实,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1.39万亩,比20**年增加15.51万亩。市级财政投入了200万元资金予以扶持;订单比例达到72.3%;在全市建立示范片3.07万亩。开展高粱高产创建活动,杂交高粱“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51公斤,比大面积亩产263.8公斤亩增287.2公斤,增产108.9%;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亩产达到1014.3公斤。“千亩展示区”亩产486公斤,比大面积增产222.2公斤,增产84.2%。“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大面积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3000元左右。
3.大力发展蔬菜。积极实施四川省的“4415”蔬菜助农增收工程,充分发挥我市“春提早”和“秋延后”这“一早一晚”和立体气候的优势,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引进珍稀食用菌、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黄瓜、台湾碧秀苦瓜嫁接苗、太空豇豆、广西的荔浦芋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进行品比推广试验。特别是在古蔺护家乡等地姜种基地的试种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市生姜发展瓶颈,为我市大力发展生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宜宾市竹海高科集团,与江阳区业主签定80亩珍稀食用菌竹荪试验生产订单合同,进行试验种植。亩收鲜品竹荪1480斤,鲜竹荪送餐厅每斤达25-35元,烘烤成干制品135斤,竹海高科集团按每斤干制品60元收回,亩产值达8100元,除去生产成本,亩纯收入3700元以上,试验生产过程和效益都获得成功。竹荪产业的发展,有望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的开发的又一骨干产业。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引进业主经营,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财政投入增加。仅江阳区财政在今年蔬菜基地建设上就将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二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在龙马潭区、纳溪区、古蔺县和叙永县等区县,已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有力地提升了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通过政府扶持,业主投入,吸收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参与,采用客土等办法培肥地力,分期投入修建大棚等办法,把2000亩沿江长期荒芜的河滩地建成了优质蔬菜基地。三是保护地蔬菜面积日益扩大。仅江阳区大棚蔬菜就达到1.5万亩,地膜加小拱棚面积2.5万亩,遮阳网面积5000亩,地膜覆盖面积6万亩,防虫网面积250亩。
4.继续抓好特色水果产业。着力打造沿泸隆高速公路甜橙产业带、赤水河甜橙鲜食精品果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岸龙眼、荔枝产业带。按照“建管并举,注重管理”的原则,突出抓好甜橙已建果园的管理,结合甜橙专合组织建设,重点打造江阳区通滩镇国光果园、合江县大桥镇黄包山果园、叙永县水潦乡海涯果园、古蔺县马蹄乡马岭果园等10个甜橙重点示范果园和甜橙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部荔枝“948”项目,进行了特晚熟鲜食型荔枝优质、稳产、丰产、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组织实施荔枝标准化生产,唱响荔枝奥运果品品牌,使我市合江荔枝成为全省唯一北京奥运指定供果果品。
5.狠抓晚秋生产。按照“突出一个重点,闯出一条路子,抓好一块收入,新兴一个产业”的思路,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坚决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仗。一是强力发展再生稻。全力打造22万亩高产再生稻示范片新亮点。二是狠抓高粱“杂交品种+再生高粱”技术攻关。实现了杂交高粱两季亩产超1000公斤的目标,亩平收入超过4000元,闯出了一条我市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三是全力抓好秋菜种植。四是大力发展红苕产业。实现2万亩酿酒用脱毒秋红苕平均亩产超4000公斤,亩平收入2000元以上,推动晚秋粮食产业化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