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合全诗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
1.“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其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2.购鞍马一节,为何将“东市”“南市”“西市”“北市”跑遍,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表现故事情节有何作用?
3.“旦辞”两节写出了木兰内心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4.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引导学生去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并讨论作者为何没有详写战斗的场景,这样是否削弱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
5.木兰凯旋,战功卓著,但她“不用尚书郎”,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征?
6.迎木兰一节,诗作表现得十分详细,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7.总结全课,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二、导入《观刈麦》的学习
1.指导诵读。
2.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把握好句子节奏的停顿,使学生能够读得琅琅上口。
3.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如:“妇姑”“童稚”“荷”“蒸”“灼”“遗”等。
4.讨论、把握全诗的中心。
(1)诗作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明确:作者先写了一幅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了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然后又展现了一个特写画面,读来令人心酸。原来是繁重的赋税造成了劳苦人民如此艰难的生活处境。
(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联想到自己安逸的生活,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诗中悲怜自责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导入《破阵子》的学习
1.介绍作者。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后人把他与苏轼一起合称为“苏辛”。
2.讲析小序,介绍作者的有关生活处境。这首词是写给作者的好友陈亮的。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这在词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3.指导诵读。
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同时要扣住这是一首壮词,应引导学生读出一种豪壮之情。
4.结合课文注释,拓展诗意。
“八百里分麾下炙”即分麾下八百里炙。从“梦回”一句,可以看出下文所描写的场景只不过是作者的旧梦。
设问:作者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
明确:(1)战前对将士们的犒劳;
(2)壮观的战前准备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如何呢?由此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残酷的现实,只能以“可怜白发生”慨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从壮与悲、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和爱国之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5.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次诵读。要求尽量读出词作悲壮激愤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四、小结三首诗词,完成文学常识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