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坚持“政策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服务留人”的工作路子,强化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稳定人才。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政治上关心培养,提拔重用。黑龙江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生宁立新,分配到新发镇企业办,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98年被提拔为主管乡镇企业的副镇长。东北农业大学孙文君,到新发镇二场村落户后,在科学种植、农技推广、渗灌节水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业绩突出,去年,我们积极争取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带领有关科室到新发镇现场办公,将其调入镇政府农技推广站,当场办理了调转、落编和工资等手续,今年该人被任命为榆树乡副乡长。同时,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陈艳春也被提拔为太平镇副镇长。还有一批大学生分别被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和事业站领导岗位。区教育局在知识分子入党上采取倾斜政策,做到“两个优先”,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35岁以下青年知识分子。二是工作上给予支持,用人所长。新发镇二场村发挥引进的哈理工大学毕业生陈伟杰计算机专业特长,在组建微机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该村成为全市第一家与中国农业网联网的村。三是生活上排忧解难,真心实意。新农镇政府为解决引进的大学生住房问题,在新建的集资楼中留出几套,制定了大学生购房优先、优惠、资金有困难给贷款、不买房的廉价出租的政策。前面提到的孙文君,未婚妻在拜泉县工作,镇和村里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住房,操办了婚事,为解决两地分居的实际困难,在市、区人事局的支持帮助下,将其爱人调到镇农技站工作,不仅解除了后顾之忧,还引来了人才。四是服务上积极主动,多办实事。当我们得知哈尔滨益农生化制品开发有限公司以年薪20万将曾被江苏省授予“学术带头人”称号的江苏如东农药厂原经营厂长招聘来哈,即主动到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帮助其在较短时间内,办妥了相应的手续,该人才一进厂就将厂里引进的微气流粉碎机调试成功投产使用。五是学习上创造条件,抓好培训。我们组建了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公务员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在知识更新、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为现有各类人才创造条件,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 www.xuexue6.com) www.xuexue6.com
4、充分运用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吸引外地特别是国外优秀人才到本地工作或实现人才共享,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明显。
贯彻人才共享政策,积极引进智力。我们认为:人才共享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活化资本转化为物化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打通人才密集区与人才匮乏区之间的通道、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优化区域人才结构,实现人才智力合理配置、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等诸方面将起到巨大的、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主动到“三大”为企业牵线搭桥,建立联系。新发镇实施的“十、百、千”人才工程,采取长期合作,定期服务、专兼职结合等形式,聘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景林、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杨明远、哈工大副校长董书民、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先华、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子成等10余名专家组成常年顾问团,定期到镇里对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论证,出谋划策。同时一些企业聘请“三大”现职或退休专业人员到企业任职或兼职,直接参与管理、产品开发和科技改造。建国村还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两位老站长、高级农艺师聘到村里,配给4个大棚和一间办公室,派专车接送,专门从事科研和科技推广。我们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吸引广大科技人员来道里区解决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比如,东北农大的蒋先华、陈友两位教授,来我区解决了大棚蔬菜连作引起的减产和病虫害以及二茬秋蕃茄高产高效等技术障碍难题;市农机研究所的吕工程师来我区进行小型农机具课题攻关,解决了大棚内机械翻地和喷药等难题;市水利设计院的何洪民工程师将其研究的“单井直连地下低压管灌技术”应用到我区,解决了大棚节水问题;东北农大的吴绛云教授来我区搞芦荟组培技术攻关,填补了我区应用植物克隆技术的空白;省现代化研究所的韩雪梅研究员,来我区搞脱毒草莓无土栽培技术推广,填补了我区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空白。我们还聘请国家和省市知名专家、教授组成“道里区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几年来,定期请由杨明远、彭瑞玲、韩枫等20多位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顾委来我区召开咨询论证会20余次,在经济、城建、科技教育改革、农村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获宝贵意见和建议千余条,提高了区级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道里区“九五”、“十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等都广泛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