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有“牛”字的成语中,有不少渊源久远,内有掌故。
如“庖丁解牛”一词,语出2000多年前的《庄子》,说的是有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杀分割一头牛,刀根本不碰牛骨头。厨师告诉文惠君,他刚开始宰杀分解牛时,眼中就是一头牛,而经过19年宰杀数千头牛之后,如今眼睛里“未尝见全牛”,刀锋却在骨隙之间游刃有余。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汗牛充栋”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笔下,柳宗元称赞陆文通藏书丰富,在屋里堆放高及栋梁,用牛马搬运时累得出汗。现在人们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非常形象贴切。
当然,由于时代的关系,有些嵌有“牛”字的成语现在已不常用。比如“吴牛喘月”,是说江淮一带生长的水牛怕热,把月亮误当成烈日,一看见月亮就喘。古人用来比喻惧怕使之受苦的相类事物,也用来形容酷热难当,但如今这个成语已经被人淡忘。
有趣的是,由于牛与其他家禽家畜为伍,所以,成语中牛与其他动物搭配组合的成语屡见不鲜,诸如“做牛做马”“鸡口牛后”“牛黄狗宝”等比比皆是。
另外,或许是人们对牛太熟悉了,所以日常生活中借“牛”说事也相当普遍。比喻极其渺小细微,叫“九牛一毛”;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叫“对牛弹琴”;讽刺动作迟缓,叫“蜗行牛步”;形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叫“泥牛入海”。
牛的成语:
初生牛犊不怕虎 chū shēng niú dú bù pà hǔ
〖解释〗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俗云:‘初生牛犊不惧虎。’”
〖示例〗这些小伙子无论什么事说干就干,真可谓~。
九牛一毫 (毛) jiǔ niú yī háo
〖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出处〗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马面牛头 mǎ miàn niú tóu
〖解释〗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搏牛之虻 bó niú zhī méng
〖解释〗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对牛弹琴 duì niú tán qín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多如牛毛 duō rú niú máo
〖解释〗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
〖出处〗《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放牛归马 fàng niú guī mǎ
〖解释〗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风马牛不相及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解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隔山买老牛 gé shān mǎi lǎo niú
〖解释〗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割(杀)鸡焉用牛刀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汗牛充栋 hàn niú chōng d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