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词成了这个历史时期文学上最有成就的文体。读词,不读宋词是绝不可能的,而要读宋词不读苏词又更是一种遗憾。这个具有文坛改革家之气的文学全能冠军: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举合称为“苏黄”,词则更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且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则更是独树一帜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则“朱竹”别具一格;文艺理论上则提出文章要“行云流水”。有苏轼,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颗锃亮的明珠。可是,这位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1月8日)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的苏轼;这个22岁考中进士,以一纸文章令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惊奇(欧阳修读了苏轼文章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的苏轼,竞因为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据说其原因可用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因为这一件事情还成就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没有“乌台诗案”,便没有苏轼的被贬黄州;而没有黄州,便没有赤壁;没有赤壁,便不能成就豪放的苏轼,和豪放的苏词。是黄州赤壁的凄苦和挣扎,完成了苏东坡诗文的超越。
一、赤壁的苏轼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使台差官追取。……(皇甫)遵乃以台牒授之。及开视之,只是寻常追摄行谴耳。遵促轼行,二狱卒就絷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此事无颇目击之。”(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什么叫“讥讪”?“吴儿生长狎涛渊”诗 句被说成是影射皇帝兴修水利。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因众多被苏东坡比下去的文人的断章取义的文字狱陷害,公元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皇甫遵到湖州逮苏东坡。就因为吟诗有“讥讪”,宋神宗派的官差捆绑了苏轼,就像驱赶鸡犬一样驱赶苏东坡上路,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作为知识分子的苏轼,当时是多么的惶恐啊,连穿什么衣服都忘了,并且满以为会砍头的,就因为“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一个太守,一个在宋朝举足轻重的文人,就像“驱犬鸡”一样被逮。而且还受尽各种刑罚。还好的是宋神宗本身还是欣赏苏轼的才华的。因此“乌台诗案”把苏轼抓来关进监狱半年后出狱,苏轼被贬到黄州。此时的苏轼心态谁都能理解,可作为读书人,作为一直对皇帝忠心,即使被审判时他也说:“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意思来。”而今被贬,他乐得清闲呢?只是有不惑之年已过还未建功立业的遗憾。《初到黄州》一诗便可看出这一点。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倒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差,管他呢!只是空费了官家俸禄。余秋雨先生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于是,他来到了黄州的赤壁矶,据说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实际上到今一般人都认为那场惊心动魄之战是在湖北蒲圻打的。可哪里由得这位戴罪立功的人去考证,去选择呢?现在的苏东坡需要的是找到一个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这“赤壁矶”,便成了他思慕英雄,渴望建功的承载。因此,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散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那代表苏轼词风的杰作《赤壁怀古》。
二、赤壁的怀古
历代文人,都有一个特点,既然当今不容写,便写古,既然今天不容抒,便抒古。因而“怀古”,仿佛成了所有文人墨客的“救命草”。而且由此也确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什。苏东坡也一样。既然有“火烧赤壁”的辉煌背景的映衬,那这赤壁的景怎生了得——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大全 - 九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