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致入微,解决细事小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背街小巷坑洼不平和乡村道路破坏严重问题,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城区背街小巷硬化方案,一期计划硬化40条,目前已硬化14条,解决了部分群众出行难问题;抓住我省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资的机遇,争取改造农村道路29公里,投资232万元,涉及8个乡镇70多个村,目前已召开了农村道路建设工作会,编制了项目建议书,正在逐步付诸实施。全县各单位也深入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农民群众,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广播电视局针对山区群众反映收看电视难,特别是收不到中央7套(农业频道)的问题,积极筹措资金3.8万元,陆续为黄洞乡、桥盟乡、北阳镇等部分农村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使1000多户山区农民看到了有线电视,掌握了更多致富信息。县法院组建“流动便民法庭”,开辟涉农案件“绿色通道”,对“三农”纠纷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困难群众减、免、缓诉讼费用,今年以来深入边远山区上门立案百余件,减、免、缓诉讼费1.9万元,为农民追回欠款32万元。科技文化局、农业局送服务下乡,发放宣传资料2400多份,接受咨询5000余人次;水利局帮助农村打井洗井5眼,挖沟33000多米,安装管道51800多米;卫生局深入农村义诊580人,发放健康手册1320本;农机局围绕“三夏”进行集中服务,共检修农用机械2300台,培训农机驾驶员4800人,代办农机证照50多份;房管局党员深入到桥盟乡、北阳镇敬老院,送去了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并积极帮助孤寡老人打扫房间卫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受群众好评。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事烦事。突出“三农”工作重点,加大帮农、扶农力度。县工商局深入开展“措施帮农、品牌兴农、打假护农”活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放宽了农村民营企业准入领域,减化证照办理程序,减免征收管理费,并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不断为企业、农户发展“输血、加油”。帮助“三珍”产品经营企业成功注册申报“淇河”、“淇园”、“淇珍”等品牌商标,淇县肉鸡系列产品的“大用”商标还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使打上标签的产品畅销市场,加快了企业发展。同时还积极开展“红盾打假护农”行动,共检查农资经销商242家,取缔无证经营16户,查处劣质种子12吨、化肥7吨,涉案金额40万元,受理投诉32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3000元,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县法院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执行难问题,严格落实司法为民,集中开展了案件攻坚行动,执结各类案件33件,执行标的12万元,使一部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案件得到解决。县农村信用联社主动深入农户,发放小额贷款35万元,解决了535户群众的燃眉之急,保证了农户及时进行春耕春种。县农业开发“办龙头项目、贫困村帮扶、农田基本建设指导”三个服务小组,深入到永达公司、桥盟大石岩村、西岗卧鸾村等地,帮助他们进行项目申报、学校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普遍赞誉。
(四)抓住中心,解决急事紧事。当前正值“三夏”农忙之际,我县把“三夏”工作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委专门成立了“三夏”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开通服务热线,制定了《“三夏”安全生产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三夏”工作的通知》,要求把“三夏”工作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的一张考卷,用“三夏”工作成果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各单位强化措施,精心组织,深入农村基层,把技术指导和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着力打造“亲农三夏、健康三夏、平安三夏”。一是着力打造“亲农三夏”。农机局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加强驾驶操作技术和安全知识教育,成立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对参加麦收会战的机械进行全面检测维修,并设立“三夏”农机热线,24小时值班,受理“三夏”机收会战中出现的问题,调解作业纠纷,发布机收信息,确保了参加麦收的机械满负荷正常运行。共检修农用机械2300台,培训人员5700多人,现场解决群众难题7件,处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件3起,发放农机宣传资料12400多份,为农机手送牌证上门,代办拖拉机驾驶证、行驶证20多套。农业局制定对特困户的帮扶措施,组织党、团员青年帮扶队,帮助特困户收割小麦585亩。积极同信用联社协调,为特困户提供信用贷款3000——5000元,解决特困户生产资金困难,并选派农业技术员组成技术服务队,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农机技术服务
Tag:经验交流,学习经验交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