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古代诗歌   名言名句  日记100字  员工手册
 
当前位置:学学咯学习网语文教学文本研究遗失的美好——朱自清《背影》赏析» 正文

遗失的美好——朱自清《背影》赏析

[03-03 18:39:12]   来源:http://www.xuexue6.com  文本研究   阅读:6800
概要:遗失的美好 ——朱自清《背影》赏析 摘要: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关键词:深沉 感人至深
遗失的美好——朱自清《背影》赏析,标签: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http://www.xuexue6.com

遗失的美好
              ——朱自清《背影》赏析
    摘要: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深沉 感人至深 父子之爱  美好
    多年以前,第一次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接触到朱自清,缘起认识了他的作品《背影》。从而知道了,有个自称“扬州人”的朱佩弦,那个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最终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最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所以,认识朱自清先生的第一面,典型的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饿死事小,失节为大”,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气节的文人,在他的生命中,坚守着,“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文人的气节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贫贱不能移”。
    有了对他的了解和认识,怀着敬佩的心里,初读他的作品《背影》。朴实无华的笔触中,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子情深,“父爱子,子爱父”,“三次背影,四次流泪”,情到深处,读者也黯然落泪。平实的写人、平时的叙事、平时的抒情。正如作者所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①情到深处自然真,华丽的辞藻是堆砌不出真情实感的。所以秋实先生的“背影”深深的感动了几代人。
    而今,重拾秋实先生的《背影》,结合笔者走过的岁月,细细咀嚼,除了感动以外,心中有了更多的感慨和遗憾。也许,走过了,更多的路,才会对人生的感悟更多,只有身当人子兼人父的时候。才可以更近更加深刻的审视朱自清先生和他的《背影》。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②
    其实,父与子的情深意切,是矛盾中的理解,同时又何尝不是理解中的矛盾呢。1917年,作者年龄是20岁,在北大读书,接受着“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对传统封建的意识,有了本能的反抗。但又满怀迷惘,在蹉跎中努力着,又在努力中迷惘。在这种状态下,所以“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我从北京回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回家奔丧”。其实,这个时候父亲的遭遇是非常艰难的,作为一位中年父亲,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辛苦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担着最重的担子,赡养父辈,还要抚养下一代。而此时的“背影”中的父亲,面对着母亲去世,失业,负债,儿子的学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生活几近绝境,外在的压力,使父亲的脾气愈加的暴躁,正如后来文末所说的那样,“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背影”中那浓浓的爱子深情在现实生活中被磨平磨淡。是啊,作为一个年少时候,满怀激情和美好的梦想的父亲,没想到老年的时候,却如此的落魄。如此惨淡的境遇,只能使老父亲,在暮年忆起儿子,哪怕是现实的生活中,与儿子思想认识不同的差距也化与无形。“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垂暮的老人,一切都看的开了,所有的隔阂都可以抛在脑后。想着自己的儿子,想着自己的孙子。在“大去之期不远”的时候。所以,笔者认为,“背影”中的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我”买橘子,那蹒跚的“背影”,写出了生活的心酸无奈,无奈的父亲对儿子本能的父爱,乃人之天性使之然也。然文末的“大去之期不远的时候,忘却了我的不好,唯惦记儿子,惦记儿子的儿子”。这才是大爱,大爱无疆,放得下一切间隙和隔阂的父爱才是让佩弦先生在时隔多年以后,才明白父亲的情深的主要原因,不然一封家书如何勾的起多年前的车站离别的一幕。

[1] [2]  下一页


Tag:文本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语文教学 - 文本研究
 
 
[ 快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 | 管理 | 知识 | 作文 | 祝福 | 学习方法 | 诗词 | 幼教 | 英语 | 语文 | 试卷 | 教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