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唯物史观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之所以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一方面是由于它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这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唯物史观。由于共产党有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在理论方面胜过其他政党,胜过一般的无产阶级群众,它能够正确地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共产党的任务时,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第一次揭示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明确表明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先进性,是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一理论又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作为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格。只有将这一理论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同时,必须善于把握时代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教学参考之二:苏共亡党给中国的警示
1991年8月24日,叶利钦发布“禁共令”,苏共解散,其财产被没收。令人痛心的是,查封者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反抗,在有关的历史档案中,也没有发现当时哪里有工人、职员、苏共党员们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和州委,或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
苏共创业时的辉煌和谢幕时的凄凉,其原因必须从苏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变化中去寻找。自斯大林开始,干部任用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不允许党员对党的具体政策有任何不同看法。政治上的集权、特权、腐败,使得苏共及其干部形成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苏共领导层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却由“公仆”们随意作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一边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限制人们接触西方社会,一边又把从特供商店低价购买进口名牌商品和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搞到后来,甚至危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信仰。党的领导人因此威信扫地,成为民众嘲讽、唾弃的对象。
苏共的历史悲剧告诉我们,困难不可怕,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流失。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没有50多年前新旧社会对比的经历,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而不是通过历史课本来认识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干部。同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的前辈相比,他们的感恩思想更少,而民主和平等的诉求更多。如果说,人们对过去的领导者还有一种“打天下、坐天下”的传统观念上的认可,那么现在的领导者则已不可能再靠这些了。中国共产党在当今这个变革的时代要继续获得中国人民的信赖只能靠一点,就是用实践证明我们党仍然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而且,这种代表性是任何其他政党或组织都不可替代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群众的衷心拥戴,也才可能带领广大群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参考之三: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四个境界
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已经成为全党正在学习讨论和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共产党员怎样才能保持先进性呢?简单地说必须达到四个境界。
境界一:入党不为有“好处”
革命战争时期,有个刚参加红军的青年问一位老党员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老党员郑重地回答,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坏处”。比如要冲锋在前;可能会坐牢,甚至被杀头;如果饭少人多,要让群众先吃,等等。要说“好处”,只有一条:为人民服务,人民拥护你。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记住这位老党员的话,入党不是为了个人能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为了让人民群众都满意、都幸福。
境界二: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郑培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任州党委书记时,上任的第一天就问当地干部哪个村子最穷,随后,他去了叭仁村。“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后来,叭仁村的群众给郑培民写了一封信,赞扬他不辞劳苦到苗寨访贫问苦。为什么郑培民走到哪儿都那么受欢迎,都能够出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共产党员如果贪图享受,害怕吃苦,就无先进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