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春秋时期。嘿!正合我意,这次我一定要向孔子问个明白。"想到这儿,我露出了笑容。"颜回叔叔,你真是个好人,我也帮帮你吧!""啊,那可真是太好了。"我从他手中接过勺子,与他并排蹲下。"颜回叔叔,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请说。""你为什么不和其他弟子一起走呀?""哎,我怎么能那么做呢?身为弟子应时时陪伴在师傅左右,再说师傅年岁已高,我怎忍心离去?"正说着,只见几片草灰飞落到了米饭上?quot;哎呀!不好!"文中的情形立刻展现在我眼前。我刚想阻止他,可已来不及了,颜回伸手把几个弄脏的饭粒放进了嘴里,"哎,可千万别脏了师傅的饭。"看着他那小心的样子,我心中真的很不平:"孔子呀,孔子,如果你此刻在这里,你还认为颜回骗了你吗?"
黄昏将至。
尽管颜回的肚子咕咕直叫,可他还是一直等着孔子回来。这时在大路的尽头出现了一个身影,我定睛一看,那,那不正是孔子吗?颜回这时也看见了,他急忙起身,小跑着奔向老师,我也走了上去。
等到了近前一看,只见颜回搀扶着一个老者,这老者白发长须,眉宇间透着一股威严之气。孔子看到我,停住脚步,眼睛瞅向颜回,颜回会意,向孔子介绍了我。孔子听完,大叹一声,道?quot;世间之大,无奇不有啊!"说完他便坐在了一块大石头上。
"颜回,饭好了吧?快快拿来,我刚才梦见了亡父,我想祭奠他老人家。""师傅,"颜回答道:"刚才有几片草灰掉在饭上,我想扔掉不好,就抓来吃了。""哦,果真如此?莫不是你偷吃了吧?""师傅,我……"颜回说到这儿,脸红了,好像他真的偷吃了一样。我看到这里,沉不住气了,腾的站了起来,说道:"孔老先生,您不认为您太委屈颜回叔叔了吗?说实话,您应该比我更了解颜回叔叔,他不顾个人安危,留下来照顾您,这种精神比起您的其他弟子不知强了多少倍?难道他会为一件小事而欺骗您吗?希望您能原谅我的直言不讳,不过这的确是事实呀!"说完,我长出了一口气,满以为孔子听完会原谅颜回,可没料想,孔子听完后勃然大怒,头发上指,手指颤动:"你,你是什么人,竟然敢如此教训我。颜回,你竟敢叫一个毛孩子这样说为师,真是大逆不道!你马上走,以后你不要叫我师傅,我也没你这个徒弟!""师傅,徒弟怎么能走?我走了谁来照顾你呀?""我不用你照顾,你要不走,我就走。"说完就要起身。"好。好,我走,我就走,您可千万别生气了。""颜回叔叔,我和您一起走。"说完我拉起他的胳膊向东走去。颜回一步三回头,希望老师能改变主意,可孔子依然背着我们坐在石头上,动也不动。
夜色已浓。
我躺在破庙中,颜回叔叔则站在庙门外,望着远方,他一定又在想念他的老师了。白天发生的一切又展现在我的眼前。"哎,颜回呀颜回,你虽然诚实却不懂处事之道,不知什么该说与不该说,结果事与愿违,可悲,可怜。"想着想着,我在恍惚之间入了梦乡……
突然,铃声大作,我一个激灵从梦想中惊醒,睁开睡眼,一切如初。"咦,我怎么又回来了?""什么回来了?你去哪儿了?"妈妈一脸迷惑地看着我。",哦,原来是一场梦呀!我还以为……"我吐了一下舌头,笑了。
一切已经过去,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评析拓展]
"诚实"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要写出较精彩的文章就必须认真分析材料。找出你构思的文章与提供的材料之间的契合点,然后下笔成文。一则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和"否定"的角度审视分析;"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这则材料,出现了两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回。从审视颜回的角度可以得出结论--诚实不需要表白。颜回从锅中抓饭吃,是因为他看见烟尘掉进锅中,弄脏了饭,丢掉了又不好,所以抓来吃了,而这也正是颜回对老师忠诚(诚实)的表现。在颜回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是不需解释的。从颜回的角度,还事要得出与上面相反的结论--诚实也需要表白。从结果上看,如果没有颜回最后的表白,即"从锅中抓饭吃"原因的表述,颜回可能背一辈子黑锅,尽管他的表白是被动的,是由孔子巧妙地询问引出的。从审视孔子的角度可以得结论--善意的虚假(不诚实)有时比诚实更好。如果直接询问颜回"为什么从锅中抓饭吃",颜回可能不易接受,所以孔子假托"梦见亡父"一事,来解决自己的疑问。也可以从反面的角度得出:诚实应从自我做起。看到颜回从锅中抓饭吃后,孔子装没看见;当颜回送饭给孔子时,孔子又说谎试探;真相大白后,孔子也没有说明事情的真相。作为老师,首先应做?quot;诚实",否则有什么理由要求学"诚实"呢?
《诚实不需要表白》这篇文章是从审视颜回的角度立意构思的,细节描写、心理描较出色;《樱桃》一文是从审视孔子的角度立意成文的,文中的心理描写尢其精彩;《谎言》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生活需要诚实,也需要谎言"的道理;《诚实(C)与谎言(H)》一文则以"诚实"与"谎言"辩论的形式阐释了上面的道理;《感悟诚实》则采用"蒙太奇"手法,把一幅画面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去体味、感悟"诚实";《孔子,你错了》则把原材料敷衍成文,有一家的情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