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目前的农村小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强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及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效能,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我校教学质量不高,原因不少,其中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是主要原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有些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不能领会新课改精神,眼里只有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没有整体的教学大体系概念,导致教学活动琐碎,训练目标不明,教学目标更不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时照本宣科,仅停留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对课堂中学生的活动不够重视,组织性、指导性不够,闹哄哄,却无实效。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体现出一种随意性,没有教案,只有教材,便走进教室等等。因此,进行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校前进的生命线。
有效教育的提出是在素质教育改革之后,为了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是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化为解题技巧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二、课题实验的目标
课堂是课程的生成之地。对于教师来说,自身就是课堂的组成部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领导者,对创设简洁、有效的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简洁、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反过来作用于老师本身。因为要实施简洁、有效的课堂教学需在教师认真、深透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妙组织学习活动等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这样一个过程,是对教师教学素质的一种打磨,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一种积累,是对教学现实的一种思考。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展示自我、提升自己,更实现了自我发展。
学生作为课堂的另一个组成要素,更需要简洁、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改中提出把课堂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种“还”并不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说到底,学生仍是课堂中的“受予者”,中是在于教师施予的方式的不同,由原先的灌输转变成引导其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进行课堂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位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通往“高速公路”的入口,推动他们更快、更好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组件。要提升学校的生活质量主要就是通过提升课堂生活质量来实现的。课堂生活质量就生成于师生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取决于一项项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凝聚教师的向心力,扎实学校整体的教学力量,提高学校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学校品牌的创设。
通过实验,最终实现“教”的有效和“学”的有效
“教”的有效性: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创设切实有效的学习情景;
3、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4、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
5、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
“学”的有效性:
1、学生扎实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提升;
2、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学科化”过程;
3、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有探索知识的欲望,体验到自信心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