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要在自己学校有限的教师资源中寻找自己的优势,扬教师之长,落实活动课。
⑵要求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在熟稔自己内部教师特长优势的基础上因材定课,尽量做到长有所托,专有所倚。
⑶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发掘其潜能,切忌随意。
⑷师生结合,优势互补。必要时亦可扬学生之长,尽学生之能。
2.借助社会优势,资源共享
办学不单纯是办学者的行为,它必须是一种社会行为。学校从独立意义
上看,是一种教育机构,但从整体上分析,它绝不是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独立体。因此,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信条。
⑴达到资源共享首先在于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周边环境有透彻的了解。社区环境、文化背景、居民结构,这一切都是办学的软件。只有了解并掌握了周边的第一手资料,才可能作出合理可行的判断,才可能借助有效的社会力量。
⑵活动课即可以请进来——请周边社会上有某种能力专长的人士到学校指导,亦可以走出去——教师走出去拜师学艺,学生走出去学习技能。
3.消除看重森林、轻视树木的思想
活动课的组织落实,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之外,更重要地取决于教师的共识。如果,教师对活动课持有偏见,认为活动课可有可无,甚或,教师从思想上根本持否定态度,那么这种课程非但不能顺利开展,甚而至于将在萌芽状态被扼杀。
这必须要求:⑴除宣传活动课的意义、价值之外,更重要的要从教师的思想上解决问题。⑵如果仅限于教师学校,活动课的开设亦不一定能顺利进行。学生、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也是活动课开设的有力保证。
㈢研究性课程方面
从二期课改起步时的研究性活动,到现阶段的研究性课程,这不仅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实质的改变。
研究性课程强调课程观,要求将研究的性质方法与学科结合。因此,做好研究性课程的管理实施工作无疑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又一个重点。
1.注意梯度原则,低标准,高要求
鉴于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研究性课程的管理方面,必须注意梯度
原则,可以放低标准,但不一定放低要求。
⑴将初中的拓展性课和高中的研究性课有所区别。对初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对“研究”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研究的路径和基本方法。就高中而言,在原有研究性活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学科靠拢(即学科渗透)。
⑵就初中学生而言,不一定要求学科均匀,可以找有条件的学科为入手点。
⑶应注意学科塔配,尤其是文、理学科的搭配。
2.重视在“过程”中习得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过程”,“过程”的优劣取决于过程的落实。
抓“过程”不是走形势,而是让学生体验学习这种形式中的过程组合:诸如“选题”、“寻找材料”、“分析归纳”、“作出结论”等等。通过这个“过程”的过程感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
3.加强管理,既管过程又管起始
因为研究性课程是一种重“过程”的学习实践,所以,过程的意义完全
在于管理。这要求:
⑴学校层面要加强全局管理,做到时间保证、空间保证、人员保证、经费保证。
⑵班级层面要落实学生管理。
⑶教师(指导老师)方面要落实课题管理、任务管理、效益管理。
㈣教学科研方面:
教学科研(包括教育科研)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体现,也是最根本的体现。
1.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武装教师
教师是教育教学科研的实体或中坚;教师思想理论的科学程度,直接影
响到学校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
⑴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或信息传媒,适时向教师介绍推荐有价值的理论信息,弥补教师因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忽略的理论学习。
⑵借助资料图书,发挥图书馆、资料室的现有优势,使学校形成重学习、讲学习的风尚。
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学习、观摩和各种可借助的理论报告相结合,给教师创造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途径。
2.重视实践积累,力注理论提升
由于教师工作的性质——尤其是基础教育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中学教师重实践轻理论的偏向。为此,学校在重视教师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最大的可能,为教师的理论提升搭建舞台,提供机会,甚至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论高度上的提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