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古代诗歌   名言名句  日记100字  员工手册
 
当前位置:学学咯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新教材教案集(自创)» 正文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案集(自创)

[03-04 20:07:37]   来源:http://www.xuexue6.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6893
概要: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集 严桂棠(2006-8-25)qxlz邮箱:qrs2003yyy@sina.com 一、 课文目录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相信未来/食指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案集(自创),标签: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http://www.xuexue6.com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集  严桂棠(2006-8-25)qxlz

邮箱:qrs2003yyy@sina.com  

一、     课文目录

 

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相信未来/食指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

我的四季/张洁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德]马克思

 

我的五样/毕淑敏

 

*写作              写作观    你的生活很重要

 

      写作指导  激活我们的诗情

 

写作实践

 

 

获得教养的途径

问题探讨

 

*求学之道         劝学/(节选)/荀子

         师说/韩愈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  黑塞

 

                   *写作             写作指导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写作实践

 

 

 

 

月是故乡明

文本研习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老舍

                       我心归去/韩少功

                    *乡土情结/柯灵

 

*乡关何处         前方/曹文轩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写作           写作指导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写作实践

 

 

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研习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西地平线上/高建群

 

*感悟自然         赤壁赋/苏轼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美]梭罗

                               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 利奥波德

 

            *写作             写作指导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写作实践

 

 

 

二、课时分配

第一专题     3、3、1、2

第二专题     6、1、2

第三专题     5、2、2

第四专题     4、6、2、2

 

 

 

 

 

 

高一第一学期起始课

时间:2006年9月4日

课时:1

授课方式:多媒体

教学目标:明确目标,激发学习高中语文的情感。懂得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及要求。

教学过程:

1、  播放歌曲《青春啊,青春》(配歌词)

2、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你是否觉得你变了很多?

是的,从现在开始,你们已进入了青年时代。青春在向你们招手。

青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成长,

意味着激情,

意味着思维的成熟,

意味着人变得有教养,

意味着责任心的增强,爱国爱家情感的浓烈。

随着青春的到来,一幅幅多彩的生活图景展现在你们面前,等待你们描画;一匹匹梦想的彩锦飞入你们的脑际,等待你们编织。

 

同学们手中的语文书正是以青春为主题,用一篇篇古今中外的美文串成的青春之歌。我们必须好好学习,认真感悟,让我们的青春增加知识的营养。

 

如何学好语文呢?这里我送给大家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这首诗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做事要坚定不动摇!学语文就要有这股劲。

我再送给大家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的《观书有感》)此诗告诉我们,人只有经常读书学习,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使头脑清醒,不断进步。学语文就要这样。

我还送给大家几句名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荀子《劝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说读书要积累,一说读书要联系实际。

这些名言归纳起来就是十个字:积累、感受、思考、 应用、创新。这也是语文新课程的标准,我们要按着这个标准来学习,在学习中慢慢体悟,真正把高中语文学好。

 

我们手头拿的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必修课本。 “修”是什么意思?是学习之意。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以后,我们还会有选修课,根据同学的爱好特长,选择学习某个专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提高三方面能力-------请大家记下来,牢牢记住这三方面-------一是语文基本功,语文基础能力,二是审美能力,三是学习探究能力(新课标说法)。三种能力提高了,高考取得好成绩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能力离不开平时的培养。具体要做到——

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中庸》)意思是,不管办什么事,预先计划、准备好,就能成功;不预先作好计划、准备,就要失败。这种准备大到一学期的语文学习计划,小到每节课的课前预习。特别是课前预习,它是学好语文,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预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同学们要准备一本摘记本(名称自己定,如“学思录”“滴水集”“垒土”等等)把自己预习时读到的精彩句摘记下来,把自己以前没学过的字词及解释(查字典)记下来。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语文水平已无形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要积极思考。《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只有主动学习,才有成效,学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要随时把自己的思考所得记下来,写在摘记本中。

 

学后要复习回味。把自己的所思所得记下来,也写在自己的摘记本中。

另外,还要准备一本练笔本,名称自定(如“学步”“走笔”“心花”“小荷”等等),隔周写一篇,自由作文,不少于800字。要准备好一本字典或词典,带在身边,随时查看。

 

 

最后,送同学们两句诗: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范文澜)

(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写的,做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板凳,毫无怨言,文章却写得实在,没有半句浮华的空话。)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

3、  主题回放:播放歌曲《青春啊,青春》(配歌词)

让我们向青春举杯,

让我们用激情歌唱,

让我们像大山般思考,

抓住青春,开创未来!

 

布置预习作业:

预习第一专题第一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准备材料——

(1)作家作品,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感。(1、2小组)

(2)背景材料:(3、4小组)

(3)生字词语积累(5、6小组)

(4)文学常识——词的介绍(7、8小组)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时间:9月5日(周二两节)

课时:2

授课方式:多媒体,朗读,评点,组织学生活动体验。

教学目标:

1、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3、养成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学会交流表达。

4、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家、背景,学习积累字词。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1、屏示、朗诵词导入

2、问:对这首词,你们了解了多少呢?引出学生的小组展示

3、1、2小组展示作家作品介绍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毛泽东选集》五卷。

4、3、4小组展示背景材料

1925年5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毛泽东亲自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5、5、6小组展示生字词

(1)沁  (qìn)         (2)舸 (gě)         (3)峥嵘 (zhēng róng)(4)遒(qiú)  (5)遏(ē )     (6)寥廓 :(书)高远空旷。文中指广阔的宇宙。  (7)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文中指大地的辽阔。(8)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当美好的时候,形容青年人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文中指青年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9)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文中指青年人志趣性格相投。

6、7、8小组展示词的介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它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宴乐(因常用于宴会,故名)曲调的歌词,最初叫“曲词”或“曲子词”。后来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诗的别体,所以有人称它为“诗余”。因为句式长短不一,所以词又叫“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到了宋代,也有把词叫做“乐府”的,如《东坡乐府集》。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一般词人按照前人作品的字数、平仄、押韵等格式来填写词。词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分为单调(一段)、双调(分两段,叫前后阕或上下片)、三叠、四叠。阕是音乐中止的意思,片是唱完一遍的意思。单调往往是一首小令。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

7、教师屏示强调:伟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具有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8、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在《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通过朗读学习来加以体会。

9、齐读,整体感知这首词。

10、讨论体会:这首词共写了几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人物画面,景物画面,生活画面)

11、你能从这首词中选出三个动词分别嵌入二、三、四幅画前,把几个画面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吗?

12、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忆)峥嵘岁月,(记)中流击水。

13、作者的壮志豪情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画面来展现的。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一感情基调。

14、你觉得这几幅画面哪几幅写得最有感染力,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是哪些词?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这些画面予以抒发的?请各小组回去思考这些问题,下节课来回答。

15、作业:

(1)基础训练:

①填汉字

 

A、百        (gě     ) 争流    B、怅寥        ( kuò ),问苍茫大地

 

C、忆往昔     (zhēng )嵘岁月稠 D、挥斥方     ( qiú)E、浪        è )飞舟

 

(答案:舸, 廓,峥,遒,遏)

 

②释词语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                )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

D、粪土当年万户侯             (               )

 

(答案:指宇宙的广阔;不平凡、不寻常;奔放;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③辨修辞:下列修辞手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 夸张   比喻   反问           b.  设问    对偶       反问

c.  反问   比喻   设问          d.  夸张    对偶       设问

 

(答案: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2、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妙。4、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1、  说画面,悟情感

2、  屏示强调:独立句定全词基调——高昂恢宏的风度和坚韧刚毅的气慨,境界壮阔;

秋景图现壮丽、雄浑之景,寓博大胸怀、壮志凌云之情;岁月图见当年革命者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慨;击水图表英勇无畏、豪情壮志。

3、深分析,细揣摩

上片:

(1)       独立图交待了什么内容?

(2)       秋景图的的观景顺序?

(3)       语言表达上的精到之处?

——学生讨论后屏示:

(1)       交待了时间、地点、环境。

(2)       顺序: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远景——近景——高景——低景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山、林—江、舸—— 鹰——  鱼

(3)善用动词,增强表现力

  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现鹰的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小结:上片重写景,用一“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

(1)       忆岁月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写?

(2)       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屏示:

(1)       写有志青年的革命活动。从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三方面写。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旺盛/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文章,蔑视官僚军阀)

(2)       后三句强化了进步青年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

 

——小结: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4.            拓思路,悟深意

屏示几首古代写秋的诗词:

古人咏秋多是悲凉之声。最早的悲秋文字大概要推战国时宋玉的《九辩》了:“悲秋,秋为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读之令人心寒。中唐诗坛怪杰李贺,在《秋来》中描绘的秋夜:“……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坛鬼唱鲍家诗……”幽深似冥冥之世,这与他仕途失意、抑郁不平的心境不无关系。古人悲秋,常悲国家多战乱,月圆人不圆。“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趾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唐沈亻全期《独不见》)抒发了少妇凄凉独处、临秋思夫、感时伤怀的心情。“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唐王昌龄《边愁》)则表达了边塞征人思妻之愁苦。悲秋之作,最著名的当推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燕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风、猿、鸟、树、江、病、鬓、酒共牵一情,同关一愁,可谓悲广愁深。此外,还有李白的“天秋木叶下,月怜莎鸡悲”,王安石的“秋入江湖暗,风生草树悲”,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都把秋说成一片令人伤感的悲秋世界。

对比强调:古诗词中写秋大多充满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而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生命的活力。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主宰山河的壮志。

 

5、背全文,写感受

----分画面背诵

----提示练笔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应对青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一定也有了自己的一番体会。请以“愿我的青春更精彩”或“心中的青春”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作业一)

6、作业二:

A、摘记这首词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和最有表现力的词及分析。/摘记预习时未写的常识。

/对照注解,自我听写

B、预习《相信未来》

(1)作者作品(1、2组)

(2)本诗意象及蕴含的情感(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3、4组)

(3)推荐一两首能体现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的诗歌,在班级朗诵交流。(5、6小组)

(4)根据课后体验4的提示,设计“朗读提示”,然后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7、8小组)

 

第二课  《相信未来》食指

诗作如下: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时间:9月6日(周三)

课时:1

授课方式:多媒体,朗读,评点,组织学生活动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青春,有快乐,也有苦闷;有浪漫,也有忧伤。当你对世界充满期待时,现实却给了你无情的打击,让你失望,让你消沉,甚至让你绝望。面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如何解决?各人有不同的做法: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食指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今天,我们就来走近食指,感受他的诗作,体会他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2.了解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  朗读生疑

2、  先由小组代表朗读这首诗。看看是否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

3、  重点朗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4、  这一节很难理解,所以要让学生讨论朗读的方式。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教者先不忙判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5、 ——屏示强调: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6、这首诗用了很多意象,请3、4小组代表予以解说。

——屏示强调: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7、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这首诗的韵律美如何体现呢?请7、8组同学代表根据自己的设计加以朗读。

师生点评

     全班齐读体会。

六、拓展延伸:屏示食指诗二首,学生齐读体会。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七、作业:

1、常识、字词复习    自我听写

2、意象及解释        记忆解读

3、熟读这首诗   用所学的诗歌知识自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4、预习《十八岁和其他》

 

——体悟人生

第三课《十八岁及其他》简案

     时间:9月7日(周四)

     课时:1

教学设计:以自读体悟的形式来读此文。设计以四部分,下达四种要求,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后以讨论的形式来解读要求和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把四种要求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自读体悟。读时还要划出有关词语。

 

第一部分:共四节,前三节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文段内容。

 

第二部分:回答------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哪些?(P21   二 2题)

 

第三部分: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

 

第四部分:请画出三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交流、讨论。总结全文。教师点拨。

 

特别说明,文中的父子平等交流,成为朋友,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现实中,中国的传统父子间沉默的较多,我们不能因此怪父亲不开放不现代,要多理解上一代人。理性地分析问题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我们也要有理性看问题的态度。

 

可补充的内容及句子。俗语:多年父子成兄弟。

 

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歌词:

 

家兄酷似老父亲啊,一对沉默寡言人,闲来可曾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亚洲人传统的父子关系之一斑)。

 

作业:预习P30“写作”,划出相关语句,明确写作要求,然后构思写作——以东东的身份给他的父母写一封信。

 

 

写作指导课

时间:9月12日

课时:2

教学设计:配合多媒体,讲清作文素材源于生活,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下一步写作作准备;指导学生用不同文体写生活,写个人的体验。

教学过程:

1、  导入:我们身边的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对外界的感受也包罗万千。如何把这些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使别人感受到你的感情,你的思想,你对外界的认识,你内心的真切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观察生活,审视自己,认真积累,勤于动笔。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有关写作中的生活和诗情。

2、  谈对生活的认知:

(1)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书上的句子,也可以是个人的自由发挥)

(2)       师强调:写生活,必须关注生活;关注生活,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善于还原书中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从中体验生活的真谛。

(3)       关注、观察、感受,就要学会审视自己。像美国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所说的:要不断地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感情生活,辨别自己的情绪变化,体验自己的灵魂活动。一句话,要做到内外兼修。

3、  谈对诗情的看法:

(1)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书上的句子,也可以是个人的自由发挥)

 

(2)       教师强调: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情感是诗歌的要素之一。

 

要激活诗情,就要做到把握时代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精神;就要学会发现、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就要捕捉大自然中触发我们情思的万千景象。要有一颗善于感动、善于发现的审美心灵。

4、  提示写作:

(1)       写书信要注意书信格式(称谓,问候语,写信原因,正文,结束语,致敬语,署名,写信时间)

(2)       散文诗要注意押韵,要注意用意象,情感。

(3)       小诗要注意用语精练,学会用修辞句,注意选择意象表达情感。要押韵。

 

5、  作业:(1)完成练习;(2)预习《我的四季》

 

 

第五课  我的四季

教学时间:9月13日(周三)

课时: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意义,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阐释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4、体会叙议结合,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齐议:生命如歌,生命如水,生命如酒,生命如船,生命如火……)

生命如四季,这是现代女作家张洁的观点。那么,作者在《我的四季》这篇散文里是如何具体写出这一点的呢?她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你对此有何想法?

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读这篇文章。

2、各小组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展示自己的词语积累。

3、屏示强调

(1)张洁,1937年生,现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等多种语言出版。

(2)20世纪80年代的真理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张洁效力于“爱”与“美”的探索和表现。她把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命名为“大雁系列”。这组散文推动了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状写人生的浪潮。代表作品《我的四季》即写于这一时期。

(3)词语积累:汗流浃背/不毛之地/望眼欲穿/痴心妄想/怨天尤人/入不敷出/幸

灾乐祸/干瘪的谷粒/敷演出一把利剑。

4、提示阅读:

A、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后强调:

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

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下面的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

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B、学生回答后强调:

(1)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3)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作者的人生感悟:

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从文中我们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文中有句话给我们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们能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

(方案二: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写夏、秋、冬的三处章节。具体安排为:第二组研读“夏”,第一组发问;第三组研读“秋”,第二组发问;第四组研读“冬”,第三组发问。

要点:

“夏”一章,要明确反复修辞的作用(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没有充分的准备”指什么、“夭折”的“谷穗”及“冰雹”各喻指什么等;

“秋”一章,要探讨作者的人生收获有何特点(精神多于物质,过程重于结果)、“又酸又苦的欢乐”如何理解(可与郑愁予“美丽的错误”比较)、“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观(乐观主义)等;

“冬”一章,要理清作者是通过和别人作比较,来显示自己在“生命的黄昏”品味有意义的一生的。/

6、  展示板书

(1)       学生设计

(2)       教师强调

我的四季(我的一生)

 

春播---立志

 

夏耘---自强不息

 

秋收---收获人生(精神、过程)

 

冬藏---检点、记录(别人:哀叹寂寞)

 

7、  朗读精彩语段

8、  概括本文中心: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屏示)

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9、总结: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10、作业:(1)自我听写,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精彩、富有哲理的语句的理解。

(2)预习(设计未来)板块中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字词常识摘记

---------阅读思考,明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设计未来

第六课《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教学时间:9月14日

课时: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缜密的思考和睿智的思想。

 

2、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思考自己的追求,对自我生命存在价值不断拷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还记得我们刚刚学过的《我的四季》吗?同学们现在正处在播种希望的人生的春季,你们一定有很多很多的青春梦想。你可以尝试着规划你的理想。那么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理想呢?今天,让我们走进17岁时的马克思,看看他是如何谈这个问题的。

(二) 预习展示

作者简介

屏示强调: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生于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恩格斯语)。

词语积累

屏示强调:鬼迷心窍    怨天尤人  妄自菲薄     啮噬心灵   无可非议   战战兢兢

 

恪尽职守    藐视权利

 

(三)阅读感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文中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

学生回答后依次屏示强调:

第二段,虚荣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的安排;

第三段,职业不是用来炫耀的;

第四段,不要用幻想把职业美化。

-----这几段的中心就是要理智选择,务必克服虚荣心。

 

作者还提出体质与选择职业之间的关系。

超越体质限制,我们会垮的。恪尽职守而不顾体弱地努力工作固然可敬,但并不可取.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 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

力不胜任的“力”,不仅指体力、体质,还指能力。能力不胜任,就会妄自菲薄。前提是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

作者提出要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这种尊严与前面提出的虚荣心有何不同呢?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强调独立性和创造性。虚荣心则不同,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理智已经无法支配”,只能靠幻想安排了。

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文章中有一段非常明确地总结出当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后,“就应该选择它”,原话是怎么说的?

原话是——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四)概括总结

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青春的激情与深刻的理性在这里交融。

板书: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克服虚荣心

           体质

           能力

           尊严

           造福人类

(五)阅读训练:

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

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六)活动体验:

填写课后“活动体验”中的第3题

(七)作业

(1)自我听写

(2)自读《我的五样》,按提示填空。

(3)复习第一板块内容,准备测验。

 

必修一第一专题练习

时间:9月18日(周一)

1、常识回放

毛泽东(1893、12、26-----1976、9、9),

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杨子,本名杨选堂。历任《新生报》、《中华日报》、《中国时报》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太阳》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

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罗亭》(1856)、《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乔治·吉辛(1857—1903),英国小说家,小说如《黎明的工人》、《德谟斯》、《新格鲁勃街》,散文集《四季随笔》。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张洁,1937年生,现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等多种语言出版。

 

2、字词扫描

百舸  寥廓  峥嵘  遒劲  阻遏   灰烬  瞳孔  摇曳  轻蔑  给予  不屈不挠  战栗  清澈  栖息

迷惘  炫耀  沉湎  眷恋  譬如  急躁  怪癖  慈祥  摭拾  诧异  祈祷  干瘪  焦灼  蛮横   溺爱   遨游   翱翔  枝桠  汗流浃背  磕绊  自艾自怜  望眼欲穿  入不敷出

啮噬  吮吸  恪守  钦佩  斟酌  斑斓  甄别  妥帖  小觑  忐忑  商榷  思忖  林林总总  苟延残喘  雏形  擂鼓  不啻  犄角  百无聊赖   瞠目结舌  怨天尤人  偌大  完美无瑕  契机   日臻完善

 

3、赏析回炉

意象解说  蜘蛛网——    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腐烂的皮肉——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现鹰的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我的四季》的作者具有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

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名句重忆

看万山红遍,                    ; 漫江碧透,           

                    。 鹰击长空,               ,

万类霜天              。                     问苍茫大地,                    .

              ,                       .恰同学少年,

             ,                      ,                      .                             ,    激扬文字,                     .

曾记否,                    ,                .

 

5、  语段赏读(划分节奏)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6、  考题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沉(nì)     唤(zhāo)     慰(jiè)      面面相 ( qù )

B. 百(gě)     热(chì)     予(jǐ)     目结舌(chēng)

C. 句(dòu)      吸(yǔn)      步(kuǐ)      浪飞舟 ( è ) 

D. 灰(jìn)      不(chì)      摇(yè)       自愿自( ài )

 

------ B   召唤(zhào);C项,吮吸(shǔn);D项,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甄别      暄响      按部就班     真知灼见

B. 藐视      消谴      出类拔粹      入不敷出

C. 惆怅     犄角         锲而不舍        怙恶不悛

D. 峥嵘        寂漠      至高无上       再接再厉   

 

------ C。A项喧响,B项出类拔萃,D项寂寞。

 

3.下列加线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指挥,斥责)              戕害(伤害)

B.只是一条钝汉尔(指反应迟钝的人)    翅膀甫健(美好、健壮)

C.峥嵘岁月稠(山势高峻)              谁主沉浮(这里指盛衰)

D.粪土当年万户侯(视……为粪土)      摭拾(拾,捡)

 

-------- D。A.挥斥方遒(奔放),B.翅膀甫健(刚刚健壮),C.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 他最近在     去年所写的杂文,拟将被删削的、被禁止的,全部加进去,另行出版。

⑵ 我认为,真正的阅读      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⑶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      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

⑷ 当那通道变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时,生命的重中之重,就    而挺拔地凸现了。

A.收集   必需    珍惜   简捷      B.搜集   必需    珍视   简洁

C.收集   必须    珍视   简洁      D.搜集   必须    珍惜   简捷

 

------ C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法书商假出版社之名疯狂盗版,主编决定向法院起诉,与不法书商对簿公堂。

B. 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披肝沥胆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C.国内汽车产业红红火火,汽车改装行业随之亦方兴未艾。

  D.得知本班获得学校春季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的消息,同学们高兴得一个个弹冠相庆。

 

------- 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一颗恒星正以每小时一百五十万英里飞离银河系。

B.两会代表认为,我国已经从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变为政府肩负起义务教育的重担,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C.最近,颇为畅销的《江泽民传》一书的作者竟是一位美国人所写,他就是花旗集团执行董事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

D.在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汽车产业除了继续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先进技术外,还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 B。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宾短语的宾语中心语,在“英里”后面加“的速度”。C项句式杂糅,把“所写”去掉。D项搭配不当,“开展”与“先进技术”不搭配,可在“先进技术”前面加“引进”一词。

 

7、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期间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B.乔治·吉辛(1857—1903),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以描写下层社会生活和文坛人物著称,如《黎明的工人》、《德谟斯》、《新格鲁勃街》,但这些小说的影响远不如他的散文集《四季随笔》有名。C.毕淑敏,女,汉族,祖籍山东文登,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沉重的翅膀》,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等。

D.杨子,本名杨选堂。历任《新生报》、《中华日报》、《中国时报》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太阳》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

 

--------- C。《沉重的翅膀》是张洁的代表作。

 

7、  复习巩固:归类自我听写。背、默、析,掌握语段精要。

8、  祝愿语:

祝同学们高中第一次测验成功!

9月19日测验)(9月20日讲评)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求学之道

第一课    劝学(节选)  荀子

 

原文和译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时间:9月21日、22日(周四、周五)

课时:2

教学方法:多媒体,问题探讨法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2.  翻译全文,理解文意,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性。

3.  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       把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理解文意,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初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教学步骤:

1、导入:同学们,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大家已点燃了青春之火,已意识到知识对于青春的重要。但我们必须知道,要让青春放光彩,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教养。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这就要求我们从师问道,从经典杰作中寻求营养,陶冶个人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品味。今天,我们就走近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听听这位大师的求学之道。

2、对照注解,明确出处、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是先秦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中的集大成者。

著有《荀子》一书,共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和学术辩论等方面。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其中的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字是“劝勉”的意思。

4、划记注音,完成下面的练习:(为疏通文意作准备)

判断下列句中划线字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冰,水为(wéi)之而寒于水(  )

②木直中(zhōng)绳(  )

③虽有(yǒu)槁暴(  )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  )

⑤则知(zhī)明而行无过矣(  )

⑥假(jià)舆马者,非利足也(  )

⑦假舟楫(jí)者(  )

⑧君子生(shēng)非异也(  )

⑨锲(qì)而不舍(  )

⑩ 金石可镂(lòu)(  )

11、 非蛇鳝之穴(xué)(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⑩√ 11√

5、读课文,通文意

(1)各组讨论,为句子划分节奏,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3)整理容易读错的字。中  砺  参  省  跬  镂  臾

(4)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

闻:  

 ①博闻强识 (见闻,知识)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望)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③以为绝妙  (到了极点)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竭力,勉强)

6、参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1)理解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可以”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②“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中“绳”指什么?“柔”的用法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里的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用心”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吗?

(2)积累文中的成语名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知识拓展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阅读感悟,准备分析。

荀子在这篇文章里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作详细探讨。

9、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学后摘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明确结构,了解写法。

教学过程:

1、问题探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问题)

(2)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一看法?(如何分析问题)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如何解决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这一学习意义是通过怎样形象的文字来阐述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从;比)(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的作用是什么呢?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相关的词来说明.

须臾所学;登高博见

见者远; 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几句从哪个角度来说学习的方法的?(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几句从哪个角度来说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恒心)(持之以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几句从哪个角度来说学习的态度?(专心)

2、总结感悟

本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3、鉴品写法:

本文设喻说理紧密结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把道理说得具体明白.

4、背诵课文

要求分段、分层,有重点地背诵,成语名句务求落实。

5、作业:默译课文;完成作业本中的《劝学》部分;预习《师说》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求学之道

第二课    师说  韩愈

 

原文和译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时间:9月25日(周一)9月26日(周二)

课时:3

教学方法:多媒体,探究法,基础训练法。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B、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课前预习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二、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理基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1、导入: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文体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反抗流俗的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上表反对唐宪宗的某种做法触怒唐宪宗被贬潮州——这年韩愈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就是说在文章辞藻华丽、空洞无物已经很久的时候,韩愈扛起了“学古”的大旗。“学古”不是“拟古”,更不拘泥古人,“学古”学的是古人的精神、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态度、古人的风骨。所以,他在提出“文以载道”的时候,强调了“词必己出”,“陈言务去”,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义,不师其辞。韩愈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司马光的评价:“如雷霆列星,惊照今古。”

       黄庭坚曾对杜甫、韩愈有一个评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耳。古之为文章者,其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3、 诵读、分析准备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

       -------(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4、文章第一段解读:

 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提出观点,后做解释。

第一句的作用:

------概括要论及的话题范围,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

-------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

④第4句呢?

------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⑤4、5句的意思是: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⑥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

      ------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⑦归纳各层大意:

       ----提出中心论点

       ----指出教师的任务(第二句);

       ----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

       ----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论学必有师。

       5、作业:背诵第一段;翻译第一段;落实常识、注音、字词(对照注解,自我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步骤:

1、  预习强化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译为“这些”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2、分析课文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求学的道理,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3)背诵

3、作业:背诵翻译课文第三段;复习巩固基础内容:自我听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第三段、第4段;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步骤:

1、复习导入,学习第三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2.学习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3、明确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宋代学者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写道:“(《师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黄震用了“轻重相形”四个字,精妙至极!孰为“轻重”?何谓“相形”?圣、身、士大夫为“重”,愚、子、巫乐、百工为“轻”。“相形”就是对比。以轻衬重,轻重对比,从而说明重者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拓展思维:对本文的对比论证法,你有什么想法?你能否以生活中的事情为例,谈谈生活中的轻重相形呢?

 

 

 

板书设计: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经典的力量

第三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   黑塞

时间:9月27日(周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能够说出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性。

3、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重点:

1、能从读经典从而获得教养这一命题,在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能说出问题探讨这种学习方式给自己在学习上带来的变化。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屏示课题、体裁(关于读书的随笔,议论文)

2、  问题讨论: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3、  引入课题:读书确实可以让我们学到知识,学到文化,但是有知识,有文化,并不等于有教养,只有获得教养,才能提高生存质量,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

4、  预习展示:作者作品 、词语积累 、预习感知

5、  走近黑塞---要点扫描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1922)、《荒原狼》(1927)等小说。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1923年黑塞加入了瑞士籍。

6、  字词积累

狭隘(ài)      跋涉(bá)            沉溺 (nì)       麻痹(bì)

 戕害(qiāng) 给予(jǐ)      符箓(lù)      恢宏(hóng)

7、  根据提示,筛选信息回答

---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        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者在第一段中指出了“生存手段”与“生存境界”的区别,请从文中找出分别指向它们的话语。

   生存手段: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生存境界: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努力。因此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而“具体的目的”是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 6-7小节论述了几类人的阅读情况——

   两类

   (1)多数儿童、多数缺少天赋的人

(2)少数儿童、少数人、读书家、真正的阅读者、我

   ---两类人在阅读中获得的有什么不同

  (1)自然而然的事、学会阅读技巧、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

(2)惊讶、痴迷、风魔、广大恢弘、气象万千、令人幸福神往、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自己、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欣悦不已、

更精、更深、新的共鸣……(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真正的阅读能让我们有丰富的获得,能让我们获得教养

8、  拓展延伸

-----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经典的作用,杰作的作用

---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9、  总结

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阅读的步骤与方法,今后要不断体会。

10、              作业:整理笔记;总结本课字词;写一篇关于教养的练笔。预习“写作”2。

 

板块复习检测:9月28日(周四)30日(周六上10月5日〈周四〉的课)10月8日(周日,上10月6日〈周五〉的课)(周五无课)

形式:多媒体

1、  劝学 对译

2、  师说 对译

3、  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复习

4、  第一专题第二板块复习

5、  第一专题第三板块复习

6、  示例:

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摭(zhí)拾        灰烬(jìn)          不啻(dì)

 

B.寥廓(kuò)    恪尽职守(kè)       面面相觑(qù)     摇曳(yè)

 

C.啮(niè)噬    称(chèng)职        给(gěi)予          商榷(què)

 

D.犄角(jǐ)     四肢百骸(hái)    墓冢(zhǒng)         屏(bǐng)窒

 

2.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辛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B.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C.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D.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付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3.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浪遏飞舟(阻止)                       犄角(角落)

 

B.谁主沉浮(这里指盛衰)                 挥斥方遒(指挥,斥责)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成为粪土)         摭拾(拾,捡)               

 

D.峥嵘岁月稠(山势高大的样子)           翅膀甫健(刚刚)

 

4.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将冷静地       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

 

②孩子,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     地对父母下评断。

 

③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      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A.检点  草率  细密          B.检点  轻率  周密

 

C.检查  草率  周密          D.检查  轻率  细密

 

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

 

B.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哪!

 

C.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的到了夙兴夜寐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迷样子”。

 

D.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6.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a.上翘的枝桠  b.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②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a.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b.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A.①a②a     B.①b②b      C.①b②a       D.①a②b

 

7.下面关于课文内容和诵读说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豪迈,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B.《相信未来》沉稳而坚定,前3节收尾的“相信未来”要用逐次递进的声音表现,与第4节前两句情感贯通。

 

C.张洁的在《我的四季》中将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D.《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抒情,下片重写景。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起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

 

B.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而曾使你难过?

 

C.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

 

D.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9.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10.下列有关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B.词的平仄和押韵稍异于诗歌,须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C.每一词牌都对该词的字数、句数、段数、用韵有明确的规定。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长沙》中的“水调歌头”和“长沙”都是词牌名。

 

11.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期间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海洋三步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B.毕淑敏,出生于1952年。主要作品有小说《红处方》、《昆仑殇》,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等。

 

C.杨子,本名杨选堂,1927年生,广东省梅县人。台湾作家。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D.张洁,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其作品《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于2005年再次为作家赢得了这一奖项。

 

12.阅读辛弃疾《沁园春》一词,填入词中甲、乙两处的词句是(   )

 

     三经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甲)。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风更葺茅斋,(乙)。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思未许,此意徘徊。

 

A.岂为莼羹鲈鲙     好把轩窗临水开          B.岂为莼羹鲈鲙哉   好把轩窗临水开

 

C.岂为莼羹鲈鲙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D.岂为莼羹鲈鲙哉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7、  第二专题第一板块复习

8、  第二专题第二板块复习

示例:

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5分)

 

槁暴(     )    舟楫(    )     句读(    )    戕(     )害      慰 藉(   )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5分)

 

假yú(    )马                kuǐ(    )步             官盛则近yú(    )    yí (    )笑大方               跋shè(    )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对当时和以后的文风有巨大影响,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B、《诗经》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儒家经典“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C、荀子,名轲,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D、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4、选出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靠近

 

C、假舆马者,非利足了,而千里。        达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心一也。        使用

 

5、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面词语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戕(qiāng)害   绊(pàn)倒    槁暴(pù)       思忖(cùn)

 

B、召(zhāo)唤    蒙蔽(bì)     宽敞(chàng)    阿谀(yú)

 

C、爪(zhǎo)牙      悄(qiǎo)然    经传(zhuàn)    短暂(zàn)

 

D、蟠龙(pán)    尽(jìn)管     刹那(shà)      教诲(huǐ)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陕隘   斟酌   惭愧   不记其数

 

B、窒息   敷衍   恢宏   望眼欲穿

 

C、妥贴   感慨   沉缅   汗流浃背

 

D、淘汰   遵徇   廖廓   怨天尤人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应该白白地耗费时间,也不应该自怨自艾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B、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众人之上的的东西。

 

C、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

 

D、怀恨我的人,也可以落井下石地骂声:活该!

 

4、下面各句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特曼——美国——《草叶集》

 

B、屠格涅夫——俄国——《静静的顿河》

 

C、韩愈——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毕淑敏——当代——《沉重的翅膀》

 

5、选出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用心一也  ⑥小学而大遗   ⑦弟子不必不如师 

 

A、①⑤⑦      B、②③⑥    C、④⑤⑦   D、②④⑥

 

6、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④

 

7.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古之学者必有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学不可以已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检测:作业本中的专题测试

 

(10月12日[周四]一、二单元测验)(调换成双节连)

10月9日、10日、11日按原计划上)

写作导引一议论文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时间:10月9日、10日

步骤:

1、对照短文讲要点

----观点鲜明:

肯定------否定

支持------反对

态度明确,毫不含糊

----如何做

深入思考,形成独有观点

展开论述,紧扣中心论点

清晰表达,力求简明易懂

----课文感悟

师说

劝学

----你说我说

2、出示例文讲构思

读书的苦乐之境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语堂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指导教师语】

        本文通过不同的人对咖啡的不同态度这一比喻提出了造成读书苦乐的原因是“心境不同”的观点。接着,通过古人读书“乐此不疲”与今人“见书生厌”对比,得出今人读书之苦是“心境出了问题”。而后,进一步提出要进入读书之乐境的方法——安顿好动荡不安的心和用心去阅读。更可贵的是,小作者提出“用生命去阅读”——既提升了自己对读书认知的境界,也提出了化解读书苦的根本方法。

 3、学生写作

4、作业:预习第三专题第一课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研习文本

---------漂泊的旅人

第一课    想北平

时间:10月11日

课时:1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步骤:

1、  释故乡:

故乡,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故乡,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

2、导入: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家园之思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的文章里,感悟他们的家园之思,体味他们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3、屏示课题、作者

4、学生预习展示--作者、字词、思路

5、屏示强调

字音

廿七(nià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橘子(jú)  辜负(gū)

字形

拆   拆卸     仓   仓皇     辟   开辟  

折   折本     苍   苍茫     僻   僻静

柝   木柝     沧   沧海     避   躲避

              怆   悲怆     癖   怪癖

 

词语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词语辨析

安闲   安适

“安闲”重在”闲”,即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合适,惬意。

寂苦   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常识:

老舍,原名      ,字      ,       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等,话剧《     》 《    》等。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6、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想写----爱------北平的特点(爱之因)------抒情

(2)评点,对话:

写 什 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景物

                复杂有边际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怎样写

上海天津(不能爱)              (心中有)北平

 四大历史都城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对比衬托手法

 

(我的北平)                                                                  (情)                         (情)

我真爱北平----------真想念北平

(神聚)                  (神聚)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3)       语言特点: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4)揣摩语句(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伟俊。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7、作业:

       (1)朗读课文;自我听写常识、字词句。

(2)复习一二单元,准备检测

10月13日[周四]试卷分析)

第二课    我心归去

时间:10月16日、17日(周一、二)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点评研讨法

教学目标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之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扫清基础障碍,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1、  导入

2、  预习展示

3、  解题,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

(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妈?(雅致奢华)

----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虚,发疯)

----如何渲染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场景描写);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亲人、过去;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4、总结:《我心归去》写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呢?我们在下一节课通过局部揣摩来加以体会

5、作业:自我听写;揣摩语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局部揣摩,明确特点

二、教学步骤:

1、问题研讨:(每组一题)

(PPT显示四组研讨题)

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悲伤的”?

有曾经的苦难,挫折,拼搏。不是每个人都在故乡留下血、泪,还有汗水的。

课堂拓展:赏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PPT显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尽管遭践踏受蹂躏,但依然是自己的祖国。)

② 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

知识延伸:

【PPT显示】

从长远看,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虽经失败但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因而这种悲剧就能在悲悯和惊赞中给人以向上的感染力量,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

③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④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个守望精神的家园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

知识延伸:

   【PPT显示】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学生看文章,还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交流讨论)

 

2、总结课文

    《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有了对文章的解读,相信大家现在对曾经读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正象文中说的一样“有故乡就是幸福”,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因为有故乡,我们永远是幸福的.想想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故乡,没有理由不好好生活.当然,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之后,才能真正懂得故乡。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深刻体会思乡之情,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将来的回忆和思念。这种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总不会忘记留下你的悲伤和快乐的多情的热土。

下面让我们聆听深情的女中音(关牧村的《深情的土地》,在音乐中结束我们这一堂课的思乡之旅。

3、作业

------阅读两篇文章(时间允许可以移至课上,学生简要评价);

------ 写一篇短文,关于家乡让你感动的景或人

附一:板书设计

异乡:雅致奢华    ­­­­­­­­——→  冷清、虚空、发疯    

对比                                                  我心归去

故乡:贫瘠脏乱    ------------——→  亲切、激动、幸福

 

附二:拓展阅读两篇

回      家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理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找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次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后现代乡愁

周国文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我们习惯了艳遇的邂逅,我们熟悉热闹的表情,我们喜爱虚荣的狂欢,我们热吻时尚的盛宴。我们满足于坐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窗后面欣赏街市摩肩擦踵的人流,我们愉快的目睹霓虹灯随着夜幕中买醉的俊男靓女的一声声欢歌把明天统统照亮。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欣赏过日出的壮观了,猜测下一次雪花飘飘的迷乱又会是多么玄奥的幸福。

    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理想还能透过那把青春期的木吉它唱出年轻时的浪漫与激情吗?我们大学殿堂的草稿纸还留有纯真的温度,而那把磨损了笔尖的钢笔还能题下爱的允诺与告白吗?我们足以自豪的晓风残月似乎已被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撕碎了,我们漫步凭吊的阳光故道还会有英雄出关的回眸吗?才子死了,佳人也不知流落到何方,只剩伤心的故事还依稀在流传,可堪玩味的心情之物是否也越变越孤独。

    回到故乡,去采撷你多年不见的信物吧!桃花几朵,柳枝一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我们的性情就像第一封情书初绽露出快乐的现场版,那时的感觉一定美丽极了。可惜农村是愈加的回不去了,不是路途遥远行程不便,而是城市的点点滴滴让你我越来越忘了回家的路。

    乡愁被不可救药的当成商品出卖,旅游线路图明确标示了乡愁的方向吗?摆在超市货架上的家乡米酿有少年离家那一晚的甘醇吗?站在桥头日复一日等待的小芳会迎来情歌的传唱却永远等不来远走的爱人。农家饭庄的田园美食醉倒城里人却丝毫无助于我们对知青生活的爽朗回忆,因为这一切都是用等价交换的金钱换来的。

    乡愁,或许是儿时越飞越高的风筝,或许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或许是长河秋月落日余晖,或许是征人此去忆君长安。别样的旷味,一样的离愁别绪,它是在自我感悟中步步提升的一种直面人生的书写。它不应该最终沦为城市博物馆里供人赏玩的历史珍藏。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共鸣,就像一条绵延在人类记忆里的河流穿越历史的烟尘而来,那样的奇诡,那样的卓绝。

    乡愁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在世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上的一种浪漫出逃。也许我们可以说乡愁就是一匹罗曼谛克的思想骏马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赛跑。它是“马伫塞外雄关,望天山怀张骞”。“车过河北高阳,临易水追荆轲”的别样思绪。毕竟乡愁的存在,是一种幸福的燃烧,是甘甜的烛光照亮脚下的路。

    就像在万千的地名中上苍独独让我选择了故乡一样,乡愁不老,乡愁馨香,我们“怀着乡愁寻找家园”不正是永续不灭的精神归依?乡愁,让你我在沉思的瞬间总会想起梦中萦绕千回呼唤千回的那个芳名。这是人世间最不朽的绿叶,它骄傲的立足,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风吹云动中,永留有“我思故我在”的魅力。

 

 

第三课   乡土情结

教学时间:10月18日(周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文章引用的古诗文较多,要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2.重点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学习时可借助对话栏来引导学生去把握。

 

3.课时:1

 

教学过程:

1、  导入

2、  预习展示

 

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词语积累

梦萦  悠邈  搭讪  褪色  良辰美景  怡然自得  啜泣  濡染   铩羽而归   衣锦还乡  寄人篱下  缔造   谪居  发轫   根深蒂固   方兴未艾  含辛茹苦  桑梓  蕞尔

 

整体感知

----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与前几课的有什么不同?

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3、  文本解读

----题解:

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

深藏心底的感情。

-----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

“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唐代诗人刘皂

(在并州(山西太原的别称)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陕西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留别王维》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老头儿)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鸦片战争以签署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为结果之后,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此诗以示其志。

 

----理清思路

一、(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

二、(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三、(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四、(第7小节)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升华主题。

 

----局部揣摩

把你最喜欢的语段找出来,说出喜欢的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

----感悟文章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4、作业:1、整理笔记

2、完成作业本中的题目

月是故乡明----研习文本

--------乡关何处     前方

时间:10月20日21日(周四、周五)

课时:2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的核心语句。理解“归家”与“离家”的关系,对“故乡”的精神家园内涵进行理性思考。

3、筛选信息,把握文章主旨,对比本专题其他思乡文章,理解作者对思乡情结的现代阐述。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主旨。

2.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能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独立评点一篇文章。

3.学习其“反弹琵琶”的艺术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来说一下。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同学们读出了照片丰富的内容。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2、  预习展示:

作者简介:

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字词积累: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 温馨(xīn)

3、整体感知: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3、  局部揣摩

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4、板书:

 

家(乡)                   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5、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2006年10月23日、24日校运动会,10月25日休息)

 

月是故乡明----研习文本

--------乡关何处   今生今世的证据

时间:10月26日

教学目标:

1.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与作者及想像中的读者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体会文章的语言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你工作后和外地朋友说起故乡,你如何证明你是这个地方的人?

------小时住过的房子,玩过的地方,老家特有的花木,印象中的建筑物,特产,有名的店铺等等。

 你的介绍其实是在告诉别人你的什么时候的生活?

------已经过去的在故乡的生活经历。

你会带着什么感情介绍?

-----思念、眷恋的情感。

这样,你所说的一切便都成了你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文作家刘亮程的文章《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2、词语积累

hāng    lǚ    qué    mǒ         mò     mā

打夯    一缕    瘸腿    抹杀    转弯抹角    抹布

3、整体感知

(1)“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

(2)本文与一般思乡文章有区别吗?为什么。

(3)本文的总体思路

(4)如果以往的一切证据都消失了,故乡还在吗?

----生命存在的证据, 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一般思乡文章)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  1、铺垫,引出下文(1)

2、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2—8)

3、总结上文,升华主题(9)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实际上如《前方》一样,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况喻,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4、  局部揣摩(点评)

第1段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第2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第3段一再强调“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第6段写曾经的生活不可见证。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第7段“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个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断一下,应该是“证据”的消失,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

第8段生命的消失“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他们的生命意义何在?“我”的时光与曾经鲜活的成长历程,在生活环境变化之后,有无价值?意义何在?这是任何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是作者最深刻、最有哲学意义的思考。

第9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当烙上一个人生命印记的家园(故乡)不复存在(废失)时,他的生命、他的生存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了精神寄托与精神归宿之地,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了,这正是现代人精神的一种通病——精神流浪。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

(故乡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是精神家园,失去了,生命便毫无价值。)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运用了评点的阅读方法,但是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此外,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别忘了跟这个板块的内涵联系起来——那就是在外的旅人对于故乡、故土的眷念之情!

6、作业:整理笔记;自我听写;

 

像山那样思考----研习文本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

时间:10月27日(周五)(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给我们留下了赞美江南之春的千古名句,给我们以很深刻的印象。那么江南的冬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吧。  (投影标题)《江南的冬景》

二、预习展示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是早期浪漫派小说最主要的代表。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

 

词语积累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双层)             夹克(jiā)(短外套)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停笔)            搁不住(gé)(禁受不住)

 

三、整体感知

1、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江南: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泛指长江以南)

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

------------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屋外曝背谈天图(第二节)、

午后冬郊图(第五节)、

农村冬雨图(第七节)、

江南雪景图(第八节)、

旱冬闲步图(第九节)

 

四、局部揣摩----选画评画

你最喜欢哪幅画?

------屋外曝背谈天图(第二节)

屋外曝背谈天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晴暖温和、可爱

 

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农村冬雨图

 

为什么喜欢这幅画?它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恬淡幽静(恬静—安静宁静、安适、幽静)、迷人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

 

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郁达夫是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午后冬郊图

 

如果叫你画一幅冬景图,你将画什么?

 

(听朗读)看看午后冬郊图里画了什么?这幅画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颜色?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其实屋外曝背谈天图、农村冬雨图都是如此,尤其是农村冬雨图,更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

 

 

------江南雪景图

 

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一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这些写雪的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旱冬闲步图

 

朱自清的《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优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整的结构成为我们大家学写散文的楷范,确实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而大家看一下郁达夫的文章。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五、概括特征

 

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

 

温润 晴暖 优美

 

 

六、明确写法

 

----------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还有什么特点?

 

化用或者仿造古典诗句,使语言更典雅。“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到的”。

 

---------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引用诗句,运用色彩,将读者带入画境。

2 .  运用比较,  突出特点,   使文章充满诗意。 3.用语流畅,  溶进个性,   创设优美的意境。

4.节奏徐缓,  语调平和,产生特有的美感。

--------情景交融     用语清新

 

七、评价特点

 

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国画大师刘海粟:“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八、拓展延伸

 

说江南------春

 

江南的春,山水清丽,风光宜人。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粉墙黑瓦,烟雨迷离.江南,人间天堂,说不尽的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菩萨蛮》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九、听歌感悟----又唱江南          宋祖英  

 

多少人唱过江南,

今天我又唱江南,

不唱江南柳如烟,

不唱江水绿如蓝。

二月里看江南的花,

花如烈火遍地燃,

五月里看江南的船啊,

排开浪中划上天。

江南美美江南,

山水缠绵情缠绵,

人道江南如画卷,

心随美梦绕天边,绕天边……

多少人下过江南,

今天我又下江南,

走过江南桥万万,

处处翠竹成绿伞。

清明你看江南的雨,

雨中藏着万重山,

重阳你看江南的山,青山已成烟无染。

江南美美江南,

山水缠绵情缠绵,

人道江南如画卷,

心随美梦绕天边,绕天边

江南美美江南,

山水缠绵情缠绵,

人道江南如画卷,

心随美梦绕天边,绕天边

啊......啊......绕天边 

 

十、走笔小试

 

家乡的------(冬景、春色、夏夜、秋晨) 用不同手法,写景物特征,抒内心情感。

 

十一、结束语: 用心绘佳景, 用情写美文。

谢谢!

联系邮箱:qrs2003yyy@sina.com      qxlz

 

 

写作导引---散文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时间:2006年10月30日(周一)

课时:1

步骤:

1、  对照短文讲要点----散文当中夹叙夹议方式的运用

---叙是议的基础(或叙述情境;或描述场景;或展示画面)

---议是叙的点化(或表明见解;或揭示人、事、物的本质内涵;或赋予叙述深刻的意义)

---学会将叙述融入议论(自己的倾向和评价)

---学会将议论不时转入叙述(借记叙中某人之口发表看法;通过运用典故显示等)

2、  结合课文谈感悟

3、  结合上星期的作文《家乡的-----》谈体会

4、  结合个人的感悟修改作文《家乡的----》

5、  作业:预习《西地平线上》

 

像山那样思考----研习文本

------谛听天籁    西地平线上

时间:2006年10月31日(周二)

课时:1

教学目标

1、 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2、 体会文章的语言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1、进入文本

提到西部你会想到什么?

------我们会想起戈壁、一望无际的沙漠、高低起伏的黄土高原、驼铃。

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驼铃;会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会想起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起遥远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部风光是与众不同的,西部的落日也是与众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落日的散文《西地平线上》。

2、屏示课题、作者(含作者照片)

3、预习展示

---走进作者: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

---词语积累

震撼hàn  轮廓kuò  停滞zhì 诳kuáng语  垭yā口  泥淖nào   

酝yùn酿niàng  惊世骇hài俗   安谧mì    喷薄bó 弥mí漫

攫jué来   胭yān脂zhi  颤chàn抖  雾霭ǎi  瘴zhàng气

4、解题:

本文原名《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后改为《西地平线上》,为什么要改名?

---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给人的印象就是写落日,很直接,而改成西地平线上后,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西面的地平线上,你可以看到落日,还可以看到别的,想到别的。

5、文本研读:

----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①.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③.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④.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快速阅读,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 。总写落日印象,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2段,是文章的主体。具体描绘三次日落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缘由、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赏析文本------三次落日(读、议)

★文章第二部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第1层,第2段到第5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近于 (         )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静态)

▲第2层,第6段到第16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 (       )  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先抑后扬)

▲第3层,第17段到第22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对落日的(           ) 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烈。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虚)

★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 ?

第一次:具有人性化,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震撼,自己像在画中。

第三次:雄壮、惊世骇俗 惊骇,自感卑微、平庸。

----写作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4)简约(简略)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西部三次落日场景的描写,展示了西部落日与众不同的奇幻美和雄壮美,表现了作者对于西部深沉的爱。

6、作业:整理笔记;自我听写;完成作业本中的题目。预习《赤壁赋》(作业在第二节完成)

 

像山那样思考----研习文本

---------感悟自然    赤壁赋

时间:2006年11月1日2日(周三、周四)

课时: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习一、二段)

1、感悟词韵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进入文本

同学们,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评价很恰当。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著名的散文《赤壁赋》,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

3、屏示课题、作者(含作者照片)

4、预习展示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5、了解背景: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  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6、简介“赋”和本文题解:

  赋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的描述。

  汉初的赋,继承骚体传统,并逐渐向新赋转化。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文赋的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体现了新体赋的成熟。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六朝赋朝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或律赋;接近散文的叫“文赋”。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城西北的赤壁(又名赤鼻矶),对景抒情,前后写了两篇《赤壁赋》。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通过玩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及主客的不同见解,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时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诗化的,美文化了的哲学。文学是其形式,哲学是其灵魂。他将自己融会儒道、释哲学而形成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通过优美的文学形式加以阐发,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特质。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7、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9、  课文研读

▲品读课文第1、2段。

问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问2:第1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月出》。第2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歌的前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人,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感知段意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10、作业:

①诵读全文。背诵1、2段,熟读3—5段。

②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第二课时(学习三至五段,了解特点,体会情感)

1、温故引新

---译文对照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一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问: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2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品读3—5段

---问1:第3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问2:第4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问3: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问4: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

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3、鉴赏写法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明确线索

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乐-----悲------喜。乐(假乐)-----悲(真悲)------喜(思想解脱后真喜)。

4、译文对照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穷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水果都已经吃完,杯子和盘子都一片狼籍。我与客人们互相靠着躺在船里睡着了,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5、总结强调

本文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6、作业:

背诵全文。

 

写一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夜游赤壁-----乐甚

悲观

开朗

 


主客问答----逐颜开       叙事线、情感线索    情、景、理  交融

 

畅饮入睡----喜笑

 

7、练习:

一、给加线字注音

 窈(     )      举酒客(    )   愀然(     )

 虚御风(    )   船(    )      袅袅(        )

  酒(    )     蝣(          )        舻(          )

  横(        )         尊(        )          山川相(        )

二、加线词解释

  七月既望__________             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纵一苇之所_________,  ____________         苏子愀然____________

  洗盏更酌___________             

  酾酒临江___________              肴核既尽____________

  余音袅袅___________              横赋诗____________

  杯盘狼藉___________              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

三、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     )

  (B)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歌而和之     倚:靠住(船)

  (D)不绝如            缕:细丝

四、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举酒属客  ________,  ____________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____,  ___________

3.山川相缪  ________,  ___________

4.举匏尊以相属 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句子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4、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山那样思考----研习文本

---------感悟自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

时间:2006年11月3日6日(周五、周一)

课时: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互学积累,诵读感悟)

1、  温故引新:背《小石潭记》引出课文。

2、  屏示课题、作者

3、  预习展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马。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805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4、  听读感悟

5、  互学积累

字音

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 )栗(lì)⑶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 ⑸茅茷(fá) ⑹箕(jī)踞(jù)

⑺衽(rè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é)

⑽攒(cuán)蹙(cù) ⑾培(pǒu)塿(lǒu) 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 ⒁斫(zhuó) 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词义(第一段)

(1)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第一次得以;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宴游:一说携酒菜出游。记:是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2)自余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í),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随从。(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词义(第二段)

(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 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 未尝,从来没有 而来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②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③然后:古文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今义 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⑥披:古义 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⑦就:古义接近 颓然就醉。今义 就是⑧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朝⑨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⑩是:古义 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①异:称奇 始指异之。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成为  自余为僇人。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通假字

    ①僇,通“戮”,刑辱。这里是遭贬谪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6、诵读感悟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概述: “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安逸、快乐,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第二课时(合作理解,明段意,学特点,知情感)

1、  温故引新----背诵课文

2、  明确段意

段意层次

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游于是乎始”):写人与自然的融合。第六层《从“故为之文以志”到完):写此文的目的和时间。

3、学特点

---文章过渡自然

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语句特点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散句,叙述被贬到永州之后忧郁心情。

(2)“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

(3)“上高山,入深林,穷四溪,…”排比句,叙述每天与同伴佣人出游的目标。

(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叙述结伴出游的乐趣。

(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描写出游自足的心情,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

----运用手法

比照与映衬。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4、知情感

-----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

(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5、小结

本文开头从作者被贬到永州的优惧和漫游写起,以此透露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照。然后,由一般的游览顺势引入到西山这个特定环境之中,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巧妙突出它的“怪特”。而构成“怪特”的主要因素,就是山势高峻、尺寸千里,所以作者在具体描绘时,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却通过自己登临眺望的主观感受,通过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8、作业:

1、自我听写  

2、完成作业本 

3、背诵全文

4、预习*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

 

 

 

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 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附:

------赏句

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以对偶短句写无目的出游的情状,“施施”“漫漫”为叠字连用,描摹生动)

2.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以对偶短句表示连续动作行为,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3.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语句长短交错,上下钩连,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极富动感)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以两个长句咏叹西山的神韵,整体对偶又错落有致,更嵌以虚词,一唱三叹,有曲折回环之美)

5.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长短句搭配,字词接续而又错落,有抑扬顿挫之美)

----翻译句子

    (1)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译文对照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 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像山那样思考----研习文本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

时间:2006年11月7日(周二)(二节)

课时:2

教学设计:着重研习《像山那样思考》,提示自学《神的一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合作讨论)

1、  屏示主题---人与自然

2、  屏示课题(背景----荒山,背景音----狼的嚎叫)

3、  提示阅读

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划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嗥(háo)叫:号叫,大声叫。拾遗(y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ŏ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不堪(k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辨:湍(tuān)急:水势急。揣(chuăi)测:猜测,推测。辨:饿殍(piăo)饿死的人。俘(fú)虏(lŭ)。艾(ài)蒿(hāo)

4、  合作学习,讨论解答

------“像山那样思考”,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品词知情

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引导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           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一开始“我”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仅限于此。

(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第二课时(品味语言,引发思考)

1、  读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品味语言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2、  思维拓展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3、  引发思考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4、作业:  感悟,

           自我听写;

          完成作业本

 

提示自学《神的一滴》

 

思路:赞湖-----写湖(惬意游湖;痛惜林毁;慨叹湖水;回溯湖史;概括湖性)--------称湖

 

写作导引----写景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时间:2006年11月8日(周三)

课时:1

步骤:

1、  释义: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写得像:具体、细致,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写得活:写出来的东西活生生的,有生命力。

2、  方法:

认真观察----融入对象,融进生活,获得深刻印象。

捕捉印象----视觉的、听觉的印象,心中的感悟。

重视细节----使景、物、情具体、生动。

形神兼备---准确描摹---大胆想像。

3、  课文示例

4、  布置写作:听曲(歌)、观画感悟

5、期中复习作业:基础知识归类复习

 

期中复习(一)

时间:2006年11月9日(周四)

课时:1

专题检测

1.下面词语中加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颓圮pǐ    思忖cǔn   遒劲jìn    妄自菲fěi薄 

B.磕绊bàn   脊jí骨   给jǐ予   自艾ài自怜

C.召zhào唤  吮shǔn吸  恪kè守    果实累累léi

D.犄jī角   甄zhēn别  巷xiàng道  引吭háng高歌

--- C(A项中“劲”读jìng;B项中“脊”读jǐ,“艾”读yì;D项中“巷”读hàng)

2、 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中绳zhòng 参省cānxǐng 跂qì   楫jí

B、跬步kuǐ   骐骥qíjì     驽nú 锲qiè

C、郯子tán   苌弘cháng    镂lòu 輮róu

D、戕害qiāng 句读dòu      六艺经传chuán

---- D、传  zhuàn

3、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眷恋(juàn)     连缀(zhuì)      辜负(ɡū)     雨雪霏霏(fēi)

B.巍峨(wēi)     欷嘘(xī)       翘首(qiào)    安然无恙(yànɡ)

C.悠邈(miǎo)   低徊(huí)     谪居(zhāi)

田塍(chéng)

D.发轫(rèn)    寥落(liáo)    搭讪(xiān)   忐忑不安(tè)

--- A、翘首(qiáo) 谪居(zhé)  搭讪(shàn)

4、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橘子(jú)    百舸(kě)   寥廓(liáo)    B.浪遏(è)  摇曳(yè)  战栗(zhàn)

C.倔(juè)强   迷惘(wǎng)   炫(xuàn)耀    D.方遒(qíu)   栖息(qī)     溺爱(nì)

---- B     百舸(gě)倔(jué)强 方遒(qiú)

5、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只有一处错误的一项(    )

  A.譬如(bǐ)   怪癖(pì)   摭拾(zhē)   B.诧异(chà)  憎厌(zèng)  横蛮(héng)

C.冰雹(páo)  干瘪(bīe)   藐视(miǎo) D.啮噬(niè)  吮吸(shǔn)   教诲(huí)

----- D  、譬如(pì)怪癖(pǐ)摭拾(zhí)憎厌(zēng)横蛮(hèng)冰雹(báo)干瘪(biě)教诲(huì)

6、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寥廓   灰尽   入不敷出     百无聊赖

B.雏形   妥帖   汗流浃背     一如既往

C.不啻   眩耀   至高无尚     完美无瑕

D.沉湎   嘻笑   痴心妄想     怨天忧人

---- B(A项中“尽”应为“烬”;C项中“眩”应为“炫”,“尚”应为“上”;D项中“嘻”应为“嬉”,“忧”应为“尤”)

7、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想像  橘子州  峥嵘岁月  似水流年   B.震颤  怅寥廓  风华正茂  金碧辉煌

C.寄予  竞自由  书生义气  容销金镜   D.战栗  逊一筹  挥斥方遒  不屈不扰

---- B   橘子州---洲;书生义气 ---意;不屈不扰 ---挠

8、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二组( )

  A.欣慰  迷惘  炫耀  晨曦    B.沉缅  眷恋  溺爱  挚友

C.抹煞  急躁  怪僻  摭拾    D.慈详  诧异  涉猎  遨游

----- A C   沉缅---湎;慈详 ---祥

9、选出下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

A.欣欣向荣  痴心枉想  幸灾乐祸  鬼迷心窍  B.历历在目  怨天尤人  克尽职守  无可非议

C.汗流夹背  入不付出  战战兢兢  仓促从事  D.意犹未足  其乐溶溶  至高无尚  枉自菲薄

---- C痴心枉想---妄;克尽职守 ---恪;汗流夹背 ---浃;入不付出 ---敷;其乐溶溶 ---融;至高无尚 ---上;枉自菲薄 ---妄

1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廖廓   静谧    沧凉     汗流夹背

B、沉缅    缠绵    僻静     金石可缕

C、蒙敝   炽热   驯服     莫明其妙

D、甄别   烙印    矫饰     怡然自得

----- D(A、“廖”改为“寥”,“沧”改为“苍”,“夹”改为“浃”,B、“缅”改为“湎”,“缕”改为“镂”,C、“敝”改为“蔽”,“明”改为“名”。)

11、下列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B、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

C、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粘合的一段历史。

D、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出自于爱……虽然是自以为是的爱。

---- D(“虽然”改为“纵使”,虽然是转折让步关系,“纵使”是假设让步关系)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B、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就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C、《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D、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的。

----- A(B,“再造就(培养使有成就)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不符合逻辑,将“再造”改为“创造”。C、将“所”改为“的”。D、结构混乱,应去掉“令人感慨”或把“令人感慨的”放置“一种”后。)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4)舞幽壑之潜龙,                。(苏轼《赤壁赋》)

(5)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1)万类霜天竞自由;(2)无以至千里;(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4)泣孤舟之嫠妇;(5)羡长江之无穷。

14、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人的一生像木,要正直,立场须坚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人的一生像火,要热情,态度须诚挚。

15、阅读《赤壁赋》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自其变者”与“自其不变者”分别是两个什么角度?这一层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自其变者”:个体生命的角度;“自其不变者”:人生宇宙的角度。

个体生命虽然短暂而不可留驻,与恒久的自然宇宙相比虽微不足道,但“生命”却是连续的,发展的;个体生命虽会消亡,但“生命”却是生生不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与宇宙是“同寿”的。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必拘泥于个体生命的“小”与“短”,而应着眼于生命宇宙的“大”与“长”。(意到给分)

16、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句子。(4分)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①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②心神凝住了,形体仿佛已经消散,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期中复习(二)

时间:2006年11月10日(周五)

课时:1

(一)写作指导:

1、习作点评:

屏示文苑一叶

------学生习作语段摘录

形象描绘

胖墩墩的脸蛋,嵌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嘟着樱桃小嘴儿,穿着厚实的衣裳,头顶直筒高帽,好奇地注视着前方┉相册里,那天真无知的小样儿令人哭笑不得。那竟是满岁的我。

              ------《成长记忆》胡晓晨

语含哲理

假如我们能善用快乐之水,不断地去冲淡痛苦的味道,我们何至于整天流泪和叹息呢?------读书越少,对环境越不满意;读书越多,对自己越不满意。

                                      ------《读书苦与乐》李思雅

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才会显得美丽。        ------《长大》胡晓乐

文采优美

在那文字的世界里浏览,你可以与李白一起放歌于烟波浩淼的扬子江;可以与白居易一起聆听琵琶女哀伤的叹息;可以为安娜和林黛玉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也可以听琼玛给我们讲她那动人的故事。寂寞了,可以拉着海伦·凯勒的手,与她促膝长谈;迷惘了,还可以踏着江姐的足迹,去求索人生的真谛。书-----名副其实的精神海洋,思想乐园。

                ----《读书的苦乐境界》黄开乐

生动比喻

青春,是沙滩上凌乱的脚步;青春,是挥洒汗水的战场;青春,是正在萌发的枝芽。

                                   ------《我心中的青春》唐振业

读书像在品一杯浓浓的茶,苦涩中有着美妙的回味;读书像奔跑中的追寻者,迷茫中探索着未来的美好;读书像被敲打中的琴键,节奏里弹跳着神秘的乐章!

精彩点题

苦读书的人会苦中作乐,而读书苦的人会望书生畏。                              ------《读书的苦与乐》邵敏

因此,我认为读书是有苦有乐的。苦乐掺拌,调配出的就是一杯香浓的咖啡,喝完以后,回味无穷。          -------《读书的苦乐之境》陈晓鸥

读书犹如品瓯柑,又似饮龙井,先苦后甜。       

                                             -----《读书的苦与乐》温晓文

文中亮点

当你在书海里畅游时,那种戏水的快乐,海底寻宝的惊喜,是多么地美妙!

                                             ------《读书的苦与乐》张弛

你在书中自由地翱翔,勇敢地探索,不断地创新。领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惆怅;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享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美景。                ------《读书的苦乐之境》赵倩倩

书籍可以激发你创造的激情;书籍可以安慰你空虚的魂灵;书籍可以使你摆脱痛苦的纠缠;书籍还可以让你健康成长。

                                      ------《读书的苦乐》黄烨忠

也许就是缺少沟通,才使得我们没有勇气用自己的双手推开这扇大门。┉┉沟通、相互理解也许才是这扇大门的钥匙。

                   -----《给爸爸的一封信》刘佳慧

让我们共享快乐,分担烦恼。

                                        ------《给父亲的回信》何丽聪

古人读书,似在嚼糖,津津有味;------今人读书,如吃黄连,眉头紧皱。

                                         ------《读书的苦与乐》张莎莎

诗意语言

读书之乐,乐在可以用如花般的季节,阅读每一个辉煌的黎明;可以用如水般的心境,阅读每一轮静寂的明月;可以用如雪般的魂灵,阅读每一首奇绝的诗歌;可以用如梦般的水月,阅读每一刻壮丽的人生┉┉

                   -----《读书的苦乐境界》黄开乐

诗情飞扬

我要拾起记忆的贝壳,/储存昔日的美好。/像零星的照片,/是岁月的缩影。┉┉┉我要将梦想托付给帆舟,/任它驶向遥远的地方!

                                     ------《回忆》陈晓鸥

追逐风的脚步,迷恋蝶的翅膀,/任阳光刺伤瞳孔。 ------《人生与生活》李思雅

春风,我站在你的肩头/用我清澈的双眸/在广阔的大地上/写下:追求

                        ------《春风,我站在你的肩头》江锦雨

也许灰白的枯叶/化身为蝶/绝望般旋舞于雨丝间/割断了天娃娃的念珠/她哭泣着   

                                             -------《珍珠船》林可臻

秋雨丝丝/牵出了我的思念/拿起相册/眼前出现了童年

                                                   ------《回忆》汪洋

雨声从未停过------成长的十七岁/歌声从未停歇------激情的十七岁/

绿意从未消失------青春的十七岁

                                  ------《十七岁的梦》叶津津

2、写作导引

议论文

亮出观点------直截了当(鲜明)

设计亮点------优美语句(生动)

精选论据------变换角度(详实)

精心构思-----清晰完整(顺畅)

记叙文

要素须点明

    叙事要典型

       描写别忘记

          结尾说意义

             绘景请用心

                 美文当用情

散文------抓住特征,注意线索,叙议结合,细致描摹,手法多样,绘形传神。

 

 

(二)名句*接句

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鱼翔浅底

2、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激扬文字/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水为之而寒于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也;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见者远/闻者彰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致千里/绝江河

7、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8、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9、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是故                                       ,道之所存,

                      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

12、               ,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否焉,                  ,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之不知/小学而大遗

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孔子曰:“三人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则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

1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

16、其声呜呜然,                           。             ,            。            

                     ,泣孤舟之         。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嫠妇

       17、苏子愀然,              ,而问客曰:

       ------正襟危坐

       18、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9、        ,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20、惟江上之清风,与                  ,耳得之而为声,                  ,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21、                  ,外与天际,                  。

       -------萦青缭白/四望如一

       22、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23、                        ,与万物冥合。

       ------心凝形释

 

      (三)文言字词句

       -----通假字

        (1)輮以为轮-----煣   (2)虽有槁暴----又/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   (4)君子生非异也----性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  (6)句读之不知-----逗    (7)或不焉----否     (8)冯虚御风----凭   (9)山川相缪-----缭    (10)举匏尊以相属----樽/嘱   (11)自余为僇人----戮   (1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趋   

       -----虚词(一)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虚词(二)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

    为“在”的意思;后一个为“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

    “呢”)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

    用,译为“唉”)

    (5)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呜”

    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并列)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前一个助词,的;后一

    个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虚词(三)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虚词(四)

1.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自远而至(连词,表承接)

    (11)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蝼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实词(一)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实词(二)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实词(三)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糜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得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实词(四)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卧而梦

    梦亦同趣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3)卧而梦(名词用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用作状语,像箕畚一样)

    (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外与天际(名词用作动词,连接)

    (9)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

    同)

    (10)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记)

    (11)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文言句式(一)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变式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文言句式(二)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代词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去了宾语“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文言句式(三)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4)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

    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 语后置)

-----文言句式(四)

1.省略句

(1)    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 (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 (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重点语句翻译(一)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

    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

    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重点语句翻译(二)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

    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

    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重点语句翻译(三)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Tag:高中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
 
 
[ 快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 | 管理 | 知识 | 作文 | 祝福 | 学习方法 | 诗词 | 幼教 | 英语 | 语文 | 试卷 | 教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