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不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怎样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明确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割裂开来。要认识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促进工业化的积极因素,是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
首先,建设新农村的首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方面可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供给,并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工业化。另一方面,用工业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用工业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节省劳动力来支撑工业化,还可以拉动消费,增加工业企业收益,加快工业化步伐,还可以增加财政税收,更好地落实“以工哺农”方针。
其次,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城乡统筹发展。只强调城镇化而没有新农村建设是不全面的现代化;只强调新农村建设而否定城镇化,也会延误现代化进程。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城市带动农村,绝不能让农村拖城市后腿;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见教学参考之五)
教学参考之一: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拿韩国来说,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人口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1970年开始韩国政府发起“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10年间,政府投资总额达到了27571亿韩元。韩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直接的参与者。他们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增加公共设施投入为主要手段,带动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他们的这些做法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很有启发。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
教学参考之二:
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农民的贡献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二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1952-1990年,农民为工业化建设提供的资金大约9500亿元。三是以税费形式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财源。税费改革之前,农民一年向国家交纳税费1000多亿元,乡镇企业交纳税费2300多亿元。四是以征地方式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土地及资金。1987-20**年,各级政府从农民手中获得的土地差价收益14200亿元以上。五是以进城务工形式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劳动力支持。全国亿万农民工,近年来每年为城市发展贡献额达5200亿元。
教学参考之三:
财政部综合计划司人士透露,20**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已达2626亿元,20**年达2893亿元,20**年财政支农的力度将继续加大,已安排的支持“三农”资金是3226亿元。清华大学刘玲玲教授预计,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财政支农资金有可能突破4000亿元。中央的这些做法,目的就是要解决城乡之间、农业和二、三产业之间的严重失衡,缩小我国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差距。这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教学参考之四:
据农业部课题组提供的数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年达到1:3.23;绝对差从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20**年的6485元;全部农村人口的储蓄只占城市居民储蓄的18%;60%以上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6%;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39.1%,而城市人口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的比重达到65.4%。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仅为城市居民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