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德育领导
学校建立了校长负责的德育领导体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党总支成员、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参加的德育领导小组,牢固树立“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要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大教育观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并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总负责的五支德育队伍:由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管理育人队伍;由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队伍;由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活动育人队伍;由总务处――财务室组成的服务育人队伍;由德育处――值周领导和教师――值周班级、学生组成的活动考核队伍。同时党总支从德育工作的方向上进行保障监督。五支队伍职责分明,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德育工作组织网络化。 2、强化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
要做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必须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育人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校长于方金同志在各种会议上对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反复解读学校的治校方针和“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要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教育思想,讲解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教职工明确了一个道理:学校首先要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讲,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我们的培养对象只有首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材。从具体工作来讲,只有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为教学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秩序、安静的学习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搞得上去。正是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所以现在在我校形成了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渗透德育内容的良好局面。
3、建全工作制度,形成规范管理
任何一项事情要想办好,都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证。我校在德育工作中,依靠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体系。
(1)形成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会制度。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听取汇报,交流经验,查找不足,改进方法,解决问题。
(2)形成了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德育处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小结上周的工作,提出下周的要求;每月召开一次德育工作小结会,通报成绩,指出不足。
(3)形成德育工作检查、考核、评比制度。学校各个部门、环节都有考核内容和任务。形成了三级德育管理网络,强化了德育工作。第一级:领导层主抓管理层德育管理方面的考核,通过签定责任状落实责任;第二级:德育处按照《阜康市第三中学班级(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标准》主抓年级组、班级管理的检查考核;教务处按照学校“各科教学都要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的要求,主抓教研组、教师在教研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检查考核;总务处主抓学校公物管理方面的检查和考核;第三级:年级组、班主任按照《阜康市第三中学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办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核。
(4)形成了班主任培训制度。学校每学期组织班主任参加校本培训不少于两次。每次培训有内容、有教案、有学习笔记和心得。
(5)形成了主题班会制度。学校规定各班每月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由德育处负责检查指导。
(6)形成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经常性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学校领导、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和演讲,对全体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师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活动;每年都组织师生走出校园参观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展览,实地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求各学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科渗透。
4、培育师生爱心,掏出爱心育人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首先必须要有爱心,要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爱大自然。要培养学生的爱心,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为此,我校从20**年4月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爱心教育”活动,制定了“爱心教育”三年规划,各处室也相应的制定了具体的爱心教育工作计划。 通过爱心教育,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关爱每一位学生的爱心意识、为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奋斗的敬业精神、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意识明显增强。如:学校冬季早9点10分上班,大多数老师8点半就已经到校,下午7点半下班,许多老师到晚9点还在加班。通过爱心教育,我校已呈现出师生关心学校、乐于奉献爱心、关爱帮助他人、民族团结、人际关系和睦的和谐景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