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标签:学习经验交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http://www.xuexue6.com
。这一观点,如果我们不是过于扣字眼的话,那是符合科学的文艺理论的,正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文学反映生活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就文学是作家审美认识的结晶而言,表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文学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其中必然充溢着作家扩张了的心灵。再现和表现不能截然分开,但它们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叙事类作品着重于再现,抒情类作品则以表现为主。小品文这种诗似的美的散文,所言者小,所见者大,其中凝聚着作者强烈的真情实感。“一芥藏世界,花上凝人情”,正是小品文的理想境界。他举例如:歌德“因苦闷而有《浮司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丁因失恋流放而有《神曲》,屈原因怀才不遇而有《离骚》、《天问》、《九歌》”,这些作品,是作者“最真实的自我表现与生命力的发挥” 。
为明白起见,我们索性引用李素伯本人的小品文创作,看他是如何再现生活,表现个性,让人们从小我中发现大我——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灵魂的。
李素伯在32、33年的作品中,竭力渲染着知识分子的“苦闷感”,他写道:我“那镂心刻骨的哀愁,那血和泪酿成的灰色的生命”;我“在潮湿阴暗的污窟里,永远不会有阳光照临”;“这悲哀不知来自何处,只潜伏在我的心头不死”;“梦影迷离,幽思无穷,勾起了灵魂深处的创伤,掀开了已逝的血泪之幕,自然是一番悲凉意绪,引出丝丝的热泪” 。这种随处可见的“苦闷感”沉重而惨厉,给人以压抑,从而激励着同时代人的心——它本质上是热爱人生,而非厌弃人生;苦闷只是表象,反抗才是实质。同时,李素伯的作品里也大量侵淫着感人肺腑的“孤独感”——当时知识界更为普遍的一种精神标志。他喟叹道:“我贮满了盈眶热泪,这泪是我几年来孤单、飘零、痛苦的生活酿成的,我要向真心爱我的人的面前尽量挥洒”;“真心爱我的人或者还有,但是,上帝啊,我将怎样去找寻呢”;这“凄凉的寂寞之感与孤独的悲哀啊”……。李素伯用这支浸透个人情志的传神之笔,集中而曲折地宣泄着蕴藏在“我”这个形象中孤寂落泊的况味,从而反映出当时世态的灰暗。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它的社会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经验交流,学习经验交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