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标签:学习经验交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http://www.xuexue6.com
B、李素伯善于把自己的理论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抓住纲目,把把收紧,使读者的思想无法逃逸。譬如,说到作家创作前的准备中,最紧要的是“精细而正确的观察力”;但仅仅有观察力还不够,还要有“奇警锐敏的透视力”;光有机械的观察、透视还不够,还要“把自己置身于万物之中,与宇宙万象融合谐和神晤默契而同其情感,同其生命” 。并且,要“将旧经验溶化”成想象的成份,就如陶渊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白居易《长恨歌》中李、扬在冥冥中的相会,“虽不执着于现实,却并非与现实绝缘” 。如此等等,很容易把读者的思想逮住,且易为读者接受、消化、吸收。
C、李素伯谈到语言文字的应用,他提倡以口语写文章,即“我手写我口”、“既用不着佶屈聱牙的秦文汉赋,也不需要浮声切响的骈四俪六”
www.xuexue6.com
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30年代初,左联曾组织展开文学作品口语化问题的讨论,李素伯也适时地提出了自己“以口语写文章”的观点。当时,许多学校当局强迫学生读经,社会上又有“文言复兴运动”恶浪翻滚,李素伯明白地提倡文学语言口语化,和许多进步作家一起,有力地打击了这股封建复古主义的逆流。
李素伯的所谓口语,包括方言、普通话、外来语以及有生命力的古语等见之于口头的部分。通过具体分析了这种种语言文字各自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后,李素伯赞成一种最好的办法,即扬长避短,把这种种语言文字择其优者“杂揉调和”起来,以形成小品文独具的语言特色。
www.xuexue6.com
一位伟人曾教导我们:“你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写话。当然,艺术是无止境的,语言的开发也是无止境的。因此,李素伯还提出了“建设中国新小品文学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使语汇极端的丰富”,要“表现思想上向来难以说明的东西”,要“超越向来的语言范围”。这确是使中国现代小品文发荣滋长的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经验交流,学习经验交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